動亂中的反思:末世的常態

–辛立牧師 5月25日發生在明尼蘇達州明尼波里斯的喬治。弗洛伊德悲劇,至今已經8天了。週二牧長晨禱會上,牧長建議,我們教會應該針對這件事,進行合乎聖經的教導。我主動承擔了這一責任。但開始寫作時才發現難度,因為就事件本身來說,人們的看法差異太大。 比如:事情的起源,是一位用假鈔買煙,報警後因拒捕引起突發性死亡;還是白人警察面對手無槍枝的黑人公民,泛用刑法造成的蓄意謀殺?死亡的原因是心臟病錮疾和毒品的連鎖反應;還是警察用膝蓋壓迫對方脖子過久造成的窒息? 比如:因此引發美國各地“黑人生命寶貴”的運動,遊行者應該以和平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公義的要求;還是以打砸搶燒、襲警為目的,推翻現有政治體制。誰的生命不寶貴?據統計,加州近10年來,因警、民衝突引發死亡的,43%是拉丁裔;30%白人;20%黑人;7%屬於其他族裔。全美國範圍內,每年在執法過程被殺的警察,80%是白人警察;而槍殺警察者,60%是非裔。維護社會治安、保護寶貴生命的途徑是什麼? 比如:川普總統發布新聞之後,徒步走到被燒的教堂,手中拿著聖經,倡議宗教自由;卻遭到基督教界的批評:為什麼不進去禱告?眾議院議長波洛西也拿起了聖經,引用傳道書3:1-8節的經文,強調“醫治有時”:現在是醫治的時刻。如何遵行聖經,以什麼原則來解決社會矛盾,大家似乎都難以達成共同的標準。 我們的信息是從媒體得到的。看不同信息來源,比如看CNN、或者看Fox News,會得到不同的結論。而選擇哪個新聞節目,也代表了我們的政治傾向。面對這一切差異,基督徒最基本的共同立場應該是什麼?我們是求同存異呢、還是各持己見?是求異無同、保持後現代沒有絕對真理的思維方式呢?還是以聖經的核心原則,作為我們對社會的認知?針對這些難點,我將從“末世常態”的角度,分享我的看法。 第一,主耶穌對“末世”的教導 主耶穌從耶路撒冷出來,“在橄欖山上坐著,門徒暗暗的來說:請告訴我們,什麼時候有這些事?你降臨和世界的末了,有什麼預兆呢?耶穌回答說:你們要謹慎,免得有人迷惑你們。因為將來有好些人冒我的名來,說‘我是基督’,並且有打仗和打仗的風聲,總不要驚慌,因為這些事是必須有的。只是末世還沒有到。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多處必有饑荒、地震。這都只是災難的起頭。”(馬太24:1-8) “末世”是指主耶穌第一次降臨和第二次降臨這個歷史時期,橄欖山的預言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是對整個“末世”時代的論述,特點是:有人要冒著基督的名迷惑信徒,這是異端和純正信仰之間的矛盾。有打仗和打仗的風聲,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這是國家、族群、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多處有饑荒、地震,這是被破壞了的自然和人類之間的矛盾。 這些不是“末世”來到之前的特徵,而是“末世”本身所具有的特徵。 第二部分是“你降臨”、就是主耶穌第二次降臨時的特徵。這是指“末世”結束、主第二次降臨,具體時間沒有人知道;主耶穌甚至說,連他自己都不知道。但其徵兆卻是非常明顯的:“閃電從東邊發出,直到西邊,人子降臨也要這樣 。。。日頭就變黑了,月亮也不放光;眾星要從天上墜落,天勢都要震動。”(太24:27-29) 對“末世”普遍現象的誤解,使基督徒在看到戰爭、饑荒、地震、國攻打國、民攻打民的現象發生時,就開始說:“末世到了。”其實,這不是“末世”到了;這些現象是“末世常態”。因為對“末世常態”的誤解,人們也會產生三種“樂觀主義”認知。 第二,誤解“末世”產生的樂觀主義 (1)宗教的樂觀主義:自從康斯坦丁皇帝承認基督教合法化,教會進入“基督教王國”時代。教會認為:神的國度可以在地上完全實現;這一觀念成為流行千年的宗教樂觀主義。教會相信,藉著大公教普世拓展,世界會越來越好;並進入天國。這樣的樂觀主義潮流,被教會腐敗、政教合一等弊端所證實、被黑死病衝擊;並引發了路德宗教革命。隨著政教合一的宗教權柄失勢,宗教樂觀主義也逐步衰微;但從未消失。 (2)科學、民主、自由帶來的樂觀主義 路德宗教改革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在西歐版圖內獨立國家的興起,並伴隨著科學發展而形成的科學主義、工業革命、民主國家,和思想革命潮流。這一歷史階段形成了科學樂觀主義:科學發展無止境,可以解決人類一切的問題。形成了民主自由樂觀主義:由民主自由建立的政治體系,是人類社會的頂峰,可以解決人與人、國與國之間一切的矛盾。然而,隨著兩次世界大戰,這樣的樂觀主義被打碎。但對教會的影響從未消失:用科學主義解釋聖經,用民主自由意識滲透教會治理成為趨勢。 (3)全球化的樂觀主義 二戰以後,隨著老牌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衰微,世界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前30多年的變化,凸顯在國家獨立運動的興起。後30多年的變化,伴隨著信息革命的拓展,工農業產業的重新分布,國與國之間聯繫加強;全球化成為一股樂觀主義思潮:只要趕上這股潮流,新興國家就會彎道超車、取代原有的發達國家。世界會變得越來越好,人類可以和平共處的生活在這個世界村裡。教會也從傳統宗派衰微,過渡到大型教會興起;只要做大做強,就能領導發展潮流。削弱聖經核心真理、與世俗同流合污,享樂主義、成功神學成為許多大型教會的特點;也為不少中小型教會效法。 第三,回到主耶穌對“末世”的教導 主的門徒也被宗教外表的輝煌所迷惑,他們讓主耶穌看殿宇。然而,主的教導將門徒引入 “末世常態”,他說:“那時,人要把你們陷在患難裡,也要殺害你,你們要為我的名被萬人恨惡。那時,必有許多人跌倒,也要彼此陷害,彼此恨惡。且有好些假先知起來,迷惑多人。只因不法的事增多,許多人的愛心才漸漸冷淡了。唯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太24:9-14) 主耶穌教導門徒,離開聖殿的外在輝煌彰顯;並且特別用了兩個“那時”。第一個“那時”:因持守主名的緣故,你們要陷在患難中、被殺害、被萬人恨惡;這是指外部的環境。第二個“那時”:許多人跌倒,彼此陷害、恨惡;假先知起來、不法的事增多;許多人的愛心漸漸冷淡。這是指教會內部的景況。 在內外交困的“末世常態”中,信徒要忍耐到底,必然得救。主耶穌特別用了“這天國的這福音要傳遍天下(原文直譯)”。這福音,離不開主耶穌被釘十字架、埋葬、復活的核心真理。傳這福音的人,離不開為他受苦、被逼迫、被恨惡的生命。傳福音的內容和傳福音者之間,共同特點是:在險惡環境中,持守愛心中的受苦、受死和堅韌。 第四,聯繫實際 最近,發生在世界範圍內的大事很多:新冠狀病毒,國與國之間的爭鬥,香港的國安法,北美並延及世界的暴亂,糧食危機等等。有人說,這些都是人為因素造成的;但聖經說,這是末世的常態。有人說,發生在喬治。弗洛伊德身上的悲劇,可以通過正確的執政者解決,那是癡人說夢。有人說,警、民可以和平共處,那是一廂情願;因為警察不是空空的佩劍。有人說,基督徒通過禱告,可以消除民與民的攻擊、國與國的爭戰,那是宗教樂觀主義的遺痕。目前的現狀之所以產生,是人類被罪、罪孽、罪惡徹底污染的必然結果。這景況只能更壞,不可能更好。因為這是主耶穌所預言、所預定的。 在這樣的環境中,基督徒當盡的本分是什麼?首先要明白的是:我們只要傳揚主耶穌所說的“這天國的這福音”,就必然會被誣陷、被逼迫、被恨惡。我們所要當作的,就是不因外部環境的險惡,失去對神的愛心、對人的愛心;並且在堅忍中,存得救的盼望,用生命為主發光作鹽。 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所當盡的本分,就是不被社會思潮所左右,不相信人為的方案可以解決人類因罪所帶來的混亂。我們中間的共識或分歧,都當以聖經的核心教導為原則。這些天因喬治。弗洛伊德事件引發的動亂,是政治病毒、仇恨病毒的傳播;就像新冠狀病毒一樣,是人類罪惡的延伸。最好的方式是保持冷靜,增強自己的免疫力。 我們不應該參加任何形式的遊行,集會。不將代表強烈人文思潮的帖子轉來轉去。對有不同意見不進行過分的干擾和爭論,常常為他們、為自己禱告,求神將他的真理,矯正我們的思想。增強免疫力的方式是:明白主耶穌對末世常態的教導,將主權真正交給神。並且學習在患難中的堅韌和順服。千萬不要因為爭論,傷害教會中的正常交流;不要因為人為的矛盾,削弱教會的免疫力。求主賜給我們力量和智慧。

洗碗雜想

–辛立牧師 吃了晚飯,楠定師母給姊妹們打電話,洗碗的任務就落在我身上。手上幹著家裡“最底層”的家務,腦袋瓜裡卻一直想著今天送上天的飛船。人啊,真奇怪。 想起這位賣“船票”的馬斯克,一張票5500萬美金,而且今天一賣,就是兩張;1億1千萬美金。說賣的貴嗎,比起蘇俄的船票,一張就向美國開價7000萬美金,是便宜很多了。說賣的便宜嗎,我們全教會弟兄姊妹們一輩子的薪水加起來,似乎都達不到這個數兒。他當年怎麼想起來作這筆“好買賣”?是聰明、還是這個人真有點怪? 當年馬斯克賣第一張“船票”的時候,沒人“上當”。最後,一位日本人把它買了去。有些中國人就說:“這日本人真傻,幹這蠢事。你看我們中國人,花幾百萬和波菲特吃頓午飯,就知道了賺幾千萬的秘訣。我們多實在。”日本人啊,你可真有點奇怪。再一想,是你有毛病、還是我出了問題? 想不透、一失神,忘了自己在洗碗;水從槽子裡流了出來,滿地都是。碗沒洗好,卻要拖地。自己跑了神,給自己找麻煩;真是自找沒趣。剛才的思路被打斷了,人啊,一有事兒,就忙亂;一沒事兒,就遐想。人啊,你好奇怪。 人的奇怪,還可以找出原因。有些人是自己見識不夠,就看別人怪。有些人是自己怪,就看別人也怪。有些事兒本是怪事兒,見多了、習慣了,不僅見怪不怪,還要替代正經的理兒;比如婚姻中的許多怪事兒。人啊,只有自己不怪,才能分辨什麼是怪事,什麼是正理;你說對不對? 基督徒呢?怪還是不怪?有時候真不知道該不該直說?明明已經有了主耶穌為我們用寶血定好的天國門票,心卻常常在世界;整天為著那能朽壞的事情操勞。明明有天倫之樂可以享受,卻不珍惜眼前的福分。明明知道讀經禱告的益處,卻整天把別人從網上抄來的東西轉來轉去 。。。。如此等等。如果真的見怪不怪了,我們真的要檢查,是不是讓這個奇怪的世界,把我們改變了? 想起馬斯克的時候,怎麼又想起了馬克思?我們這些受馬克思主義薰陶的人,如同從墳墓中爬出來一樣,需要多久才能脫去那股死人味兒?看著手裡的碗,在洗滌劑的泡沫中,脫去了那層油垢;我身上的那些罪惡啊,要神用多少牛膝草和強鹼,才能洗刷乾淨?我願意將自己交在神的手中,讓他來潔淨嗎? 神啊,在我們成為你的兒女之後,身上仍然有許多需要你來糾正、洗滌、清理的東西。只有讓我們的心思意念常常聚焦於你,我們所有的“怪事”,都會被改變。求神塑造我! 碗洗乾淨了,清清潔潔,整整齊齊的擺在那裡,明天再用。主啊,求你潔淨我,把我擺在你要擺的地方,隨時聽你差遣。主啊,我真感謝你。

讀經心得 (2020-05-30)

— 辛立牧師 接著上週的讀經進度,本週繼續閱讀尼希米記、以斯帖記。在希伯來聖經中,尼希米記和以斯拉記是一卷書,排在以斯帖記之後、歷代志之前。七十士譯本將希伯來聖經翻譯成希臘文時,加進了間約時代的“旁經”,分開了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並將他們排列在歷代志之後。我們的舊新約全書,在書卷排列順序上,基本遵照七十士譯本。但將旁經刪除。 以斯拉記、尼希米記、以斯帖記是以色列人被擄歸回後的歷史,記載了以色列民從巴比倫回到耶路撒冷之後,在故土和被擄之地的生活。如何持守純正的信仰,勝過遇到的各種挑戰?在這一歷史時代,以色列人中興起了文士(以斯拉)和當任外邦官吏(尼希米)這兩個特殊階層,藉著他們的職分和工作,落實神對以色列民的帶領。 比如,第一批從巴比倫歸回的猶太人,大衛的後裔所羅巴伯是他們的帶領者,他的身分是省長,代理波斯王管轄猶大省。宗教領袖是亞倫的後裔、大祭司耶書亞。激勵猶大人建立聖殿的,是先知哈該和撒迦利亞。他們花了22年時間,才建立起聖殿;但卻未能建立猶大人正常的宗教生活。 60年後,第二批猶太人歸回,帶領者是以斯拉,他是亞倫的後裔;卻沒有繼承大祭司的職分。以斯拉的文士職分,是被擄時期興起的;文士在猶大人中的行政權力,是由波斯王肯定、授予的:“通達天上神律法的文士祭司以斯拉無論向你們要什麼,你們要速速的備辦。。。以斯拉啊,要照著你神賜給你的智慧,將所有明白你神律法的人立為士師、審判官、治理河西的百姓,使他們教訓一切不明白神律法的人。凡不遵行你的律法和王命令的人,就當速速定他的罪,或治死、或充軍、或抄家,或囚禁。”(拉7:21-26) “你的律法”和“王的命令”並列,將外邦的君權和以色列的神權,結合在一起。以斯拉雖然是亞倫的後裔,但身分屬於“文士”。繼承亞倫大祭司職分的,卻是大祭司耶書亞以及他的子孫。如果大祭司的犯罪了,由誰來處理、憑什麼權柄來處理? 聖經記載,被擄歸回的以色列人犯罪了:“因他們為自己和兒子娶了這些外邦女子為妻,以致聖潔的種類和這些國的民混雜,而且首領和官長在這事上為罪魁。”(拉9:2)祭司中查出娶外邦女子為妻的,排在第一位的是“耶書亞的子孫、約薩達的兒子和他的弟兄瑪西雅、以利以謝、雅立、基大利”(拉10:18) 文士以斯拉處理大祭司的後裔,權柄來自兩方面:第一,神的律法授予的權柄;第二,波斯君王授予的的權柄。同樣,尼希米之所以能夠成為省長,並成功的建立耶路撒冷城牆,其權柄也是來自於波斯王;因為尼希米是波斯王身邊最信任的近臣/酒政。以斯帖記也記載同樣的背景:因為以斯帖是波斯王的王后,神就藉著以斯帖和她的位分,保護以色列人;雖然這卷書中,完全沒有直接提及神、敬拜、禱告或獻祭。 這就讓我們思考一個很實際的問題:當神在地上的國度,不是通過他子民所建立的政權來彰顯時,我們在重大的問題上,如何藉著世俗政權,做合乎神旨意的事情?或者,持守信仰,不與世俗妥協?或者,放棄神所賜的權柄,對政治不聞不問? 首先,我們在地上所獲得政治地位、經濟地位、公民的身分,是為了在彰顯神國的榮耀中,能夠被神所用。以斯拉、尼希米、以斯帖、末底改等人,都和神有親密的關係。他們按照神的律法要求所培養的品格,也使他們得到了地上執政者的認可。所以,在神子民有需要的時候,他們就能夠擔當起神所託付的使命,為神子民求益處。 同時,當地上的敵對勢力威脅到信仰時,所羅巴伯、以斯拉、尼希米、末底改、以斯帖等人,仍然將神國度放在生命的核心地位: 當“猶大和便雅憫的敵人”提出,要和以色列民一起建立聖殿時,所羅巴伯明確回應:“我們建立神的殿與你們無干。”他們寧可停止建殿,也不與敵對勢力同流合污,免得污穢了神殿的聖潔。當以色列人犯罪時,以斯拉從潔淨祭司的婚姻開始。當面對外部強敵、內部奸細時,尼希米讓民眾一手幹活、一手拿兵器。當哈曼得勢時,末底改不與他妥協。當以色列人遭遇災難時,以斯帖不惜捨命也要為他們請命。 弟兄姊妹們,我們所處的時代,已經是被世俗文化極度污染、包圍、影響的環境。如何在這樣的時代,從聖經的啟示中,得到處事為人的基本原則和力量,是非常實際的。求神給我們智慧,能夠把學習的真理,落實在實際生活中。

讀經心得 (2020-05-23)

–鄭東強 歷代誌下第25章開始到36章結束記載了幾位王, 亞瑪謝(25章),烏西亞(26章),約坦(27章), 亞哈斯(28章),希西家(29-32章), 瑪拿西(33),約西亞(34-35章),約哈斯(36章1-4),約雅敬(36:5-8),約亞斤(36:9-10);西底家(36:11-17)。從篇幅上看, 記載最多的是希西家,其次是約西亞, 最短的是最後第36章(36)被擄到巴比倫之前的幾個王。 在對各個王的描述中,幾乎都會用到“某某某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或惡)的事”,基本上當一個王行神眼中看為正的事的時後,他所治理的國就興旺,或一步一步地走向興旺,即使遇到強敵,有神的幫助就必得勝,無論國力軍隊與敵軍相比是如何弱,最明顯的例子是希西家對亞述王的軍隊,“耶和華就差遣一個使者進入亞述王營中,把所有大能的勇士和官長、將帥盡都滅了”(歷代誌下32:21), 列王紀下19章35節記載,這個使者“在亞述營中殺了十八萬五千人” 。 剩下的人第二天就拔營回國了。 反之, 而當一個王行神眼中看為惡的事的時後,他所治理的國就衰敗,或一步一步地走向衰敗。 由於行惡的王遠遠多與行義的王, 最後一章記載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去了。國家如此, 個人,家庭何嘗不是如此。 羅馬書2:9-10, 將患難、困苦加給一切作惡的人,先是猶太人,後是希臘人, 卻將榮耀、尊貴、平安加給一切行善的人,先是猶太人,後是希臘人。 約西亞王的生平記載有些特別之處引發我們思考。 “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效法他祖大衛所行的,不偏左右。”(歷代誌下34:2),而且是“尚且年幼就尋求他祖大衛的神” (34:3), “約西亞在世的日子,就跟從耶和華──他們列祖的 神,總不離開。”(34:33)。 這樣一個好王,照我們期待本應有很好的結局, 然而約西亞卻英年早逝,約在39歲時死於非命, 著實令人費解。 他的死因是當時埃及王尼哥上來,要攻擊靠近幼發拉底河的迦基米施;約西亞出去抵擋他。 這事好像不妥,沒有必要, 因為埃及王要攻打的是迦基米施, 不是約西亞的猶大國,和約西亞本無關涉, 不知道約西亞為什麼要強出頭。 當他面對埃及軍隊時, 埃及王並沒有立即與約西亞交戰, 而是差使者好言相勸, 甚至抬出神的名, “埃及王差遣使者來見約西亞,說:「猶大王啊,我與你何干?我今日來不是要攻擊你,乃是要攻擊與我爭戰之家,並且 神吩咐我速行,你不要干預 神的事,免得他毀滅你,因為 神是與我同在。”(35:21)。 我們不禁會問, 埃及王真的是神吩咐他嗎, 約西亞與埃及王交戰真是違反神的旨意嗎? 神會藉著外邦人向我們說話嗎? 非常希奇的是, 當我正好寫到上面一段的最後兩句時,我想休息一下, 就走下樓, 剛剛到樓下, 聽到我岳父與衛偉在說美國總統好可憐 , 我隨口問怎麼可憐法? 答曰川普總統要教會開放, 沒有人聽他的, 岳父隨後說, 你們教會可以先開放, 讓各個團契輪流去。 我聽後大大的驚奇, 因為我岳父是心思慎密,非常聰明, 極其害怕感染心冠病毒。 … [Read more…]

讀經心得 (2020-05-08)

— 辛立牧師 在希伯來聖經的排列中,緊跟著“列王紀”的是“以賽亞書”;這樣的安排突出了以色列因犯罪亡國後,耶和華救贖恩典的確定性。被排列為最後一卷書的“歷代志”,突出了以色列歷史中,什麼是被耶和華紀念的事情,以及如何評論歷世歷代的歷史人物。比如,對掃羅建立的王朝,對大衛建立的王朝,在神的眼中是如何看的。 掃羅是以色列歷史上的第一個君王,在撒母耳記中,他戰死疆場;對他的評價,是大衛所唱的詩歌:“以色列啊,你尊榮者在山上被殺,大英雄何竟死亡!”但在“歷代志”中的記載是:“這樣,掃羅死了;因為他干犯耶和華,沒有遵守耶和華的命;又因他求問交鬼的婦人,沒有求問耶和華。所以耶和華使他被殺,把國歸於耶西的兒子大衛。” 因此,在“歷代志”中,記載大衛和所羅門的事蹟中,最為突出的,就是耶和華要在立約關係中,通過他所揀選的君王顯明祂的同在:來為他建立聖殿,安排祭祀和敬拜者,遵行律法和先知的教訓。所以,“歷代志”這樣總結大衛王朝的歷史:“信耶和華你們的神,就必立穩;信他的先知,就必亨通。”(代下20:20) 同時,記載君王的生平時,“歷代志”的選擇性非常強。因此,後來的人在閱讀時,都會感到它和“列王紀”之間的巨大“落差”:作者把大衛和所羅門理想化;凡有可能玷污這理想形象的,都被省略、刪除。比如大衛引誘拔示巴、謀殺赫人烏西亞。大衛的長子暗嫩姦淫他的妹子他瑪,被押沙龍所殺。押沙龍謀反引發大衛逃亡。掃羅門繼位時的權力鬥爭,即位後清除反叛勢力;掃羅門晚年淫亂和拜偶像等等,都沒有記載。 為什麼“歷代志”要這樣記載?是篡改歷史、抑或是其他原因?對此,都是引發人們爭論或思考。如果不從“救恩歷史”的角度,以及“歷代志”在編排順序,就很難明白“聖經的歷史觀”,也很難得出比較滿意、或相同的認知。 在希伯來聖經中,沒有一個歷史人物是完全聖潔、沒有犯罪、沒有瑕疵的。包括聖卷中的“約伯記”,對約伯有非常最高的評價:“那人完全、正直、敬畏神、遠離惡事。”但當神向他顯現時,約伯說:“因此我厭惡自己,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歷程,不僅是如何看自己、別人如何看我們;更重要的,是神如何看我們。 “歷代志”最核心的內容,就是耶和華神在明確的立約和救贖恩典中,和我們建立完整的關係:通過聖殿敬拜神;遵行律法認識神;聽從先知的教訓歸向神;因著神的應許盼望將來的榮耀;這榮耀必定從“大衛的子孫 – 彌賽亞的盼望中”,完全的實現。 因此,“歷代志”通過對以色列歷史、特別是對大衛王朝的描述,讓我們看到神所看重的、神所喜愛的、神所厭惡的、神所饒恕的。有些罪惡,不僅是神所厭惡的、且是神所不饒恕的,那就是掃羅王、猶大壞王所犯的罪。有些罪惡,是神所厭惡,必定要被神審判;但在認罪悔改之後,是神所赦免並饒恕的。對此,可以從四方面予以歸納: (1)一切違背神心意、律法和旨意的罪惡,神必定審判。“歷代志”是在聖城被燒、聖殿被毀、聖民被擄;歸回者失去了大衛王朝的榮耀,又臣服於波斯帝國統治之下的歷史環境中寫成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以色列人犯了罪,唯獨得罪了耶和華神。 (2)神的審判是為了帶出神的救贖;並且從以色列人的救贖歷史中,看神永恆的恩典和將來的盼望。神從亞當開始,追溯以色列的歷史;從亞伯拉罕的立約開始,追溯救贖進程;從大衛王朝的輝煌,看到恩典的落實;從聖殿、律法、先知、祭祀敬拜,看神和人的密切關係。“歷代志”反覆證明罪惡必定帶來審判;相反,悔改、順從、信靠則帶來平安、勝利、豐盛和昌盛。 (3)人手所造的一切,雖然有短期的輝煌和榮耀,但終將過去。什麼是我們真正的盼望?什麼可以塗抹我們一切的過犯?什麼能夠使我們坦然無懼地站在神面前?什麼使我們的名字可以留在神的冊子上?對此,“歷代志”給出清晰的答案:無論是亡國狀態的以色列,或是生活在失落中的神子民,包括面對新冠狀病毒的我們,都會問相同的問題:神是否仍然關心照顧著我們?“歷代志”的回答是:神一向都關心照顧著我們! (4)神子民的家譜從亞當開始,連綿不絕,延續至今。更在神的獨生愛子、我們主耶穌的恩典中完全實現;讓我們無論境遇如何,都有盼望。這就是曾經安排在希伯來聖經最後一卷書的“歷代志”;現在安排在整本聖經中的“啟示錄”所要告訴我們的:我們的罪,已經在耶穌基督裡被洗乾淨;因著他的恩典、真理和慈愛,我們可以毫無瑕疵、坦然無懼的站在神面前。敬拜祂,愛他,遵行他的旨意,彼此相愛、活出榮神益人的新生活。

讀經心得(2020-05-02)

–辛立牧師 本週讀經進度,跨越了“列王紀”和“歷代志”;這是看似相似,在記述上卻有不同側重點的卷書。我這次簡單的介紹希伯來聖經的編排順序,下次介紹這兩卷書的寫作內容和特點,並且作一些實際應用上的連繫。 希伯來聖經是通過三部分來編排的:律法書(摩西五經)、先知書(前先知書 – 我們現在稱之為的歷史書,後先知書 – 現在稱之為的先知書)、聖卷(智慧書)。我們現在編排分為四部分:律法書、歷史書、智慧書、先知書。 希伯來聖經也不是以39卷書來分卷;因為它將有些書卷歸為一卷,比如撒母耳記不分上、下卷。同時,我們現在列為“歷史書”的一些經卷,也不在這部分。比如“路得記”、“歷代志”都不在歷史書中,而在“聖卷”部分。“但以理書”也不在先知書中,也在“聖卷”部分。 希伯來聖經的第一卷書是“創世紀”,最後一卷書是“歷代志”。這樣三部分編排的形式,是在被擄歸回後逐漸形成;時間大約在主前4-5世紀。主耶穌的時代,猶太人仍是用這樣的編排方式稱呼舊約聖經。 比如,耶穌在論述到“流義人血”的罪時,舉例說:“從義人亞伯的血期,直到你們在殿和壇所殺的巴拉加的兒子撒迦利亞的血為止。”(馬太23:35)亞伯被該隱所殺,見於創世紀,耶何耶大之子撒迦利亞被殺,見於歷代志下。這句話就像我們用“從創世紀到啟示錄”表示整本聖經;耶穌對整本舊約聖經的殉道史,做了一個總結。 耶穌在對什麼是“最大的誡命”時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也是指“愛神、愛人”是整本希伯來聖經的總綱。(馬太22:37-40) 主耶穌復活後,在以馬忤斯的路上向兩個門徒顯現,向他們講解“基督這樣受害,又進入他的榮耀,豈不是應當的麼?於是從摩西和眾先知起,凡經上所指著自己的話都給他們解釋明白了。”(路加24:26-27)主用“摩西和眾先知”,總結整本舊約聖經。 明白了希伯來聖經的編排順序,就會對“列王紀”和“歷代志”的內容和寫作特點,有比較多一點的認識。“列王紀”被編排在“前先知書”的部分,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以利亞、以利沙的事奉,佔了很大的篇幅。因為神在差遣“後先知”的預言警告之前,已經屢屢差派先知用具體的行動,向犯罪的以色列人提出警告。 “歷代志”被排列在最後一卷書,就像我們現在的新舊約全書,將“啟示錄”編排在最末一卷書,就是要讓神子民清楚的看到,在這卷“冊子”上,神記載了什麼的人、什麼樣的事蹟,並且是怎麼記載的。在“列王紀中”,我們看到所有南、北國君王的名字和事蹟,都被簡要的記載。其中,北國的列王中間,沒有一個好王。南國猶大的君王中,只有8個好王,其他的都不像他們的列祖大衛。但是,在“歷代志”中,沒有任何關於北國9個王朝和眾君王的事蹟,他們的名字從“冊子”上被刪除。 對以大衛王朝為主幹的猶大國,不僅有許多新的記載,“列王紀”中許多負面的歷史事件(大衛犯姦淫、王朝繼承時爭權奪利等),也被刪除。對於為何如此,我們將在下週的閱讀中,舉一些實例和大家分享。 同時,“歷代志”對歷史的追溯,是從“創世紀”的亞當開始,追溯到亞伯拉罕的後裔;並且逐步從雅各的11個兒子及其後裔(沒有但族),歸屬為“猶大家族”和“大衛的後裔”。最後,大衛家族雖然被擄,但結論是波斯王古列的詔令:“耶和華天上的神已將天下萬國賜給我,又吩咐我在猶大的耶路撒冷為他建造殿宇。你們中間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去,願耶和華他的神與他同在。”(歷下36:23) 總結:因為“列王紀”和“歷代志”記述的側重點不同,所以,我們可以從兩卷書的比較中,看到神的心意和我們所當做出的回應。這也是我常常閱讀“聖經的家譜”時,比較有耐心的基礎和原因:我們的神所看重的人物和事蹟,有什麼樣的特點?對此,也是我最近常常思想的:神啊,在你的恩典中,我要盡上什麼樣的本分,才能被你紀念?我不犯什麼樣的錯誤,才能不被你除名?求神給我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