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心得-2020-11-29

— 辛立牧師 本週我們閱讀聖經的最大部分是保羅的“羅馬書”。“羅馬書”的內容豐富,按照新教自馬丁路德以來的傳統,我們常以“因信稱義”來歸納本書卷的核心內容。近幾十年來,因著對“羅馬書”更廣泛的研究,其主題被描述為“神的福音”:“就是神在耶穌基督裡所顯明的福音,因著神的信實和人的信心,使不義的人得著神的義;在聖靈感動中活出神的義”。這樣的歸納包括了歷代神學家所討論的因信稱義、神義論、神大能的福音和在聖靈中稱義和成聖的完全性等內容。 “羅馬書”的確可能有超過一個的主題: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在這幾個明確的主題中,找出經常重複的要旨。不過,我們若要刻意挑出一個主題,“福音”可能是一個合理的建議。“福音”這個字詞和它的同源動詞“傳福音”,在我們期望找到核心主題的書信框架 – 即羅馬書的語言和結論部分 – 都佔有重要的位置。(卡森&穆爾:21世紀新約導論) 從“福音”是羅馬書主題的歸納,我們來看這卷書開宗明義的宣告:“耶穌基督的僕人保羅,奉召為使徒,特派傳神的福音。這福音是神從前藉眾先知,在聖經中所應許的,論到他兒子我主耶穌基督:按肉體說,是從大衛的後裔生的;按聖善的靈說,因從死裡復活,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1:1-4) 使徒保羅以“耶穌基督僕人”的身分傳“神的福音”,以此表明了福音的核心,就是神在耶穌基督裡的全備恩典和恩惠。這“福音”是貫穿於整本聖經的啟示:從舊約眾先知的預言,到新約耶穌道成肉身、受死和復活。福音最核心的內容就是:來的是誰? 對“來的是誰”的正確、不動搖的回答,是聖經、特別是新約中始終如一的表述;歷代教會也將其稱為:“所有早期基督徒作者都同意的神學框架”。這從主耶穌受難後50天,就是升天後10天,使徒彼得在“五旬節”的講道、四福音書、所有的書信,直到使徒約翰的“啟示錄”,都明確、一致性地啟示:耶穌是基督,從肉身上說是大衛的後裔(完全的人性),從死裡復活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完全的神性);在十字架和復活的救贖大能中、神賜下聖靈,使我們可以與神恢復和好的關係中,認識主、效法主、傳揚主、榮耀主;活出榮神益人的新生命。 既而,從“來的是誰”必定進入“他來做什麼”:“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人 。。。因為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1:16-17) 福音本是神的大能,福音是屬神的,是神的屬性和能力的完全彰顯;這突出“福音的客觀真理性”:福音信實、真實的客觀屬性是超然的,是不以人的意志、想法、意願、是否相信等因素而改變。即便世人仍然被罪惡纏繞、不相信福音、抵制福音、逼迫傳福音者,福音的大能並不會因此而削弱。這就是客觀真理的永恆性和穩定性。 神在耶穌基督裡成全的福音,目的是“要救一切相信的人”;只有相信神在耶穌基督裡已經成就的客觀信實,對這一客觀信實做出“信心的回應”,這是“主觀信心的回應”,就必“得救”。只有相信福音的人,只有相信耶穌基督是唯一救贖的人,才能得救。 所以,“得救”不是從人開始的;“得救”永遠是從神開始的。因為人心會改變、人也會根據自己的需要和環境改變神的福音。人只有在神所成就的信實的基礎上,做出和福音內容相同、相應的信心回應,才能得救。這是保羅要表述的明確道理:得救的人以神的信實為基礎;從心中相信和口中承認來表述,就會明白“神的義”。正是在此基礎上,教會曾以“神義論”來總結羅馬書:神在耶穌基督裡顯明的義、公義、仁義(righteousness),在這福音中顯明出來,並且使神的義成為人的義。 那麼,“義”的具體含義是什麼呢?當我們理解義、公義、仁義時,常常會側重於可見的行為。其實,從這個希臘字的原意,包括承接希伯來思想,“義”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合宜的關係”:福音表明了神的義,就是表明了神在耶穌基督裡,要和人類建立合宜的關係、和好的關係,就是救贖主和被救贖者的關係。 對“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 – a righteousness that is by faith first and last”的具體所指是什麼?對此,我根據不同解經學者的討論,是這樣理解的:這裡的“信”是一個完整的概念,它包括了“神的信實”和“人的信心”。“神的義”在福音中會成為“人的義”,所有得救的基督徒都被稱為“義人”:“義”的基礎是“神的信實”,這是首先的、是最重要、是first。同時,神的大能必定引發“人以信心回應”,這是結果、是重要的,是last。從神開始的first必定引導人回應的last。因此,神在耶穌基督裡所成就的“義”就成為所有門徒的“義”:義人必因信得生。 保羅這樣的教導和我們每一位基督徒有什麼真實的關係呢?首先,我們的信仰一定要從純正的福音開始:在耶穌基督裡向世人彰顯,我們得以與神恢復和好、合宜、義的關係,成為神的兒女,活出聖潔的生命。在感恩的時刻,最使我感動的,就是我們教會已經從新冠病毒引發的關鎖、隔離中走出來:大家一起去遠足、爬山、採菜、耕耘花園,特別是姊妹團契和更新團契,烹調美食送給大家。這就是“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的具體實踐:因著神的信實在我們中間,我們以信神愛人的生命,活出了福音的美好!

讀經心得-2020-11-20

— 辛立牧師 以前學習、閱讀“新約書信”,常常按照新約的編排順序,從羅馬書開始、接著是歌林多前後書,如此等等。近些年來,學習“新約書信”的方法,在閱讀順序上有所改動:我所在神學院的一位老師教導我:以“使徒行傳”為內容和時間順序,把“書信”放在歷史進程中。這樣的方法,使我在閱讀聖經時,對書信內容的連貫性,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比如,我在閱讀“使徒行傳”時,就對彼得在耶路撒冷最早、最重要的三次講道(五旬節的講道、在美門醫治瘸腿後的講道、在公會受審的講道),進行了總結和歸納。我們知道,這三篇講道是最早寫成的“新約書卷”。因為這些講道離主耶穌受難、復活、升天的時間最接近。這時,所有的福音書、或者系統講解耶穌生平的著作都沒有開始寫作;包括保羅還不信主。這些講道的內容,是聖靈降在使徒們、特別是降臨在彼得身上之後,最明確、準確的第一手見證史料。 將彼得這三篇講道的核心神學思想進行總結、常常思想,進而對聖經有更廣闊的認識:由此向前看的書卷是“馬可福音”。因為根據教會傳統,馬可福音是根據使徒彼得的講道編輯而成,是對初期教會最系統的教導。彼得最早的講道,就是馬可福音的基礎和框架。 由此向後看的書卷就是“彼得前書”。因為彼得在講道中的神學基礎上,經過數年牧養教會的實踐印證,寫給後來面臨被逼迫的諸教會時,彼得講道中穩固、明確的核心神學基礎,就落實在教會生活的實際應用上。這樣,我們就會對聖經有新的、連貫性的、更深入的了解。 比如,彼得在主耶穌復活、升天的50天之後,在五旬節的第一次講道中,對“耶穌就是基督、是主”做了非常清楚的表述,並且回答了耶穌在世時所提出的最後一個問題:“耶穌在殿裡教訓人,就問他們說:文士怎麼說基督是大衛的子孫呢?大衛被聖靈感動說:主對我主說,你坐在我的右邊,等我使你的仇敵作你的腳凳。大衛既自己稱他為主,他怎麼又是大衛的子孫呢?”(可12:35-37)對這個問題,當時有的聽眾不愛聽;有的聽眾雖然愛聽,卻不完全明白。 然而,在五旬節時,彼得被聖靈充滿,就能回答大衛被聖靈充滿時所預言、以及眾人沒有被聖靈充滿所不明白的問題:“大衛並沒有升天,但他自己說:主對我主說,你坐在我的右邊,等我使你的仇敵作你的腳凳。故此,以色列全家當確定知道,你們釘十字架的這位耶穌,神已經立他為主、為基督了。”(徒2:34-35)主耶穌即是大衛在肉身上的子孫,更是大衛沒有出生之前,與神同在的主。在聖靈感動中,主耶穌完全的人性和完全的神性,已經被使徒彼得所了解。 在同一篇講道中,彼得對聖靈在救贖恩典中的作用,作了清晰的表述:“彼得說:你們個各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就必領收所賜的聖靈。因為這應許是給你們和你們的兒女,並一切在遠方的人,就是主我們神所召來的。”(徒2:38-39)領受神在耶穌基督裡所賜的聖靈,是我們得救的憑證和保證,是彼得在開始傳揚福音時,就有的明確教導。 幾十年後,彼得在他的“前書”中論到救恩,更加強調“聖靈”的工作在傳的人和聽的人身上,所表現出來的完整性:“那靠著從天上差來的聖靈傳福音給你們的人,現在將這些事報給你們。天使也願意詳細查看這些事。”(彼前1:12)而接受救恩的人,“就要愛慕那純淨的靈奶,像才生的嬰兒愛慕奶一樣,叫你們因此漸長,以致得救 。 。。你們來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靈宮,作為聖潔的祭祀,藉著耶穌基督奉獻給神所喜悅的靈祭。”(彼前2:2-5)在聖靈中傳福音靠著聖靈,在聽到福音時愛慕靈奶、建成靈宮、獻上靈祭,都是靠著父神在主耶穌裡賜下的全備救恩。 弟兄姐妹們,我們今天要明白聖經、活出聖經的教導,就要在聖靈的感動中,和聖經保持完全的一致性。首先,我們要知道耶穌基督是誰;並且在接受他所賜的全備救贖恩典中,靠著聖靈明白真理、靠著聖靈渴慕真理、靠著聖靈活出真理、靠著聖靈見證真理。這是我們每一個基督徒所當要明白的。 聖經的奇妙,就在於它無誤地將神的道,通過主耶穌的“道成肉身”向我們展現出來。我們雖然活在這個悖謬彎曲的世界,但是,因為“那在我們裡面的比那在世界的更大”,我們完全可以戰勝來自世界的各樣侵襲、攻擊和攪擾。這樣的力量,就是通過神在耶穌基督裡的恩典,通過神的話(因為神的話就是神的靈),通過神的靈(因為神的靈讓我們明白神的話),通過弟兄姐妹們的群體生活,可以得到的。 弟兄姐妹們,堅持每一天的讀經禱告生活,堅持在神的聖經上扎根建造,堅持在聖靈的感動中有一顆對神清純愛慕的心,對人有一顆憐憫慈愛的心,是我們所當持守,並且常常彼此勉勵的。特別是在這感恩的季節,在我們迎接主耶穌降生的季節,求主的聖靈親自激勵我們、潔淨我們,裝備我們,靠著來自神的力量,見證神的榮美。

讀經心得-2020-11-15

— 辛立牧師 本週我以約翰福音的最後一章作為心得體會,和大家分享主耶穌復活以後、在提比哩亞海邊和彼得的對話。這是我們都很熟悉的經文,也是要常常思想、並對照自己生命真實光景的教導。 他們吃完了早飯,耶穌對西門彼得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agopy)我比這些更深麼?”彼得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philio)你。”耶穌對他說:“你餵養我的小羊。”耶穌第二次又對他說:“約翰的兒子彼得,你愛(agopy)我麼?”彼得說:“主啊,你知道我愛(philio)你。”耶穌說:“你牧養我的小羊。”第三次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philio)我麼?”彼得因為耶穌第三次對他說:你愛(philio)我麼?就憂鬱;對耶穌說:“主啊,你是無所不知的,你知道我愛(philio)你。”耶穌說:“你餵養我的小羊。”(約21:15-18) 傳統對這段經文的解釋,曾注重在耶穌用了兩個不同的希臘字來表達“愛”。在第一次、第二次詢問彼得時,耶穌用了agopy這個字:無私的愛、不求回報的愛;超越感情之愛;中文也翻譯為“真愛”。但彼得卻以philio這個字來回應:兄弟之愛,友情之愛。所以,耶穌在第三次詢問彼得時,就用了philio 這個字。或是因為彼得曾三次不認主,知道自己達不到agopy的愛;但卻一直沒有放棄過以philio 的愛來回應耶穌。因此,耶穌第三次也就用philio 層面的“愛”來詢問他。 近些年來,有些學者,比如 D.A. Carson 從使徒約翰用字特點和文筆風格上,分析耶穌所用的不同的“愛”時,沒有“兩層意義上的區分”。認為agopy 和philio表達的是同樣的“愛”。但這樣的歸納,和彼得自己書信中的表述,卻有不同。在後書中,彼得在表述“我們既脫離從情慾來的敗壞,就得與神的性情有分”時,說到了生命成長的逐步進深:“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識;有了知識,又要加上節制;有了節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有了虔敬,又要加上愛(philio)弟兄的心;有了愛(philio)弟兄的心,又要加上愛(agopy)的心。”在這裡,phiio 和agopy是有些區別的。 所以,在接受了主耶穌對我們全備的“愛”時,我們就當以同樣的“愛”回應他。但在當時,彼得知道自己在“不認主”的這件事上,沒有做到agopy 的“愛”;主耶穌也體貼他的軟弱,就用philio 的“愛”要求他。雖然在理解這兩個文字的字義上,我們可能有不同的側重點,但有一個核心原則是不變的:我們只有愛主,才能事奉主;主對我們事奉他最重要的、可見的要求,就是餵養、牧養他的小羊。 在三次詢問彼得時,主耶穌要求彼得對“愛”的具體回應,也特別用了:“餵養我的小羊”、“牧養我的小羊”、“餵養我的小羊”的重複。但在用字上,也分別以兩次“餵養”,包夾著中間的“牧養”。對這樣的用法,也有深層的解釋,比如李秀全牧師認為,“餵養小羊”是它們得以存活的最核心元素;沒有每天供養的食糧,無論是人、是牲畜都不能生存。“牧養小羊”是它們得以健康成長的因素:保護不受外來豺狼的吞噬、醫治自己的創傷等。福音書作者特地用“餵養”包夾“牧養”,突出的是用神話語的“餵養”,包夾著各類教牧事奉上的“牧養”;離開了在神純正話語規模上的“餵養”,任何形式的“牧養”都是不完全的。 小結:約翰福音將主耶穌對彼得的託付,放在其他福音書有關“大使命”教導的位置,就是為了突出我們在遵行主的使命時,離不開“愛”的前提和出發點:沒有對主的愛(無論是agopy 或是 philio),都不可能“餵養”、“牧養”主的小羊。“大使命”不僅包含著“使萬民作我的門徒”的命令,也包含著“你們要彼此相愛”的命令。離開了對主的愛、離開了彼此相愛的心和行動,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將失去方向;都將離開了主耶穌的心意。這是我們時時刻刻要儆醒的。 同時,我們每個基督徒都擔負著傳福音、並且餵養、牧養新信徒的責任;而要在這方面回應主耶穌的要求,我們自己首先要被餵養、牧養:這包括在主的純正話語上,也包括在教會的群體生活中。我們只有經歷過被主耶穌的愛觸摸、餵養、牧養的事實,我們才能成為愛主、愛主的子民、愛弟兄姊妹的人。這是主教導彼得的核心。 應用:我們的教會生活,不是從人的需要開始;而是從經歷過主耶穌的愛、以及對主的愛有積極的回應開始。可能我們和彼得一樣,暫時還不能以主耶穌愛我們的愛(agopy)回應他;但是,沒有愛(philio)的回應卻是不對、也是不正常的。這樣的愛,不僅僅要回應在主的身上,也必定要從我們彼此之間愛的生命中表現出來。現今的時代險惡,各種各樣不法的事情增多。正如主耶穌在橄欖山上的預言:“只因不法的事情多,許多人的愛心才漸漸冷淡了。”只有回到神純正話語規模的“餵養”上,回到神在教會裡以他豐盛恩典的“牧養”中,我們才能抵擋一切來自內外的內憂外患,我們才能為主打美好的仗! 求主賜給我們勇氣和膽量。

讀經心得-2020-11-08

— 辛立牧師 本週前三天讀經的內容是“路加福音”,後四天是“約翰福音”。雖然同是福音書,都是在傳揚主耶穌的故事。但從記載的內容和時間上,卻有不同的側重點。“路加福音”和“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被稱為“符類福音”或“對觀福音”,因為他們在記述耶穌的故事時,主要脈絡和內容大致相同:事奉的地點,前半部分在加利利,後半部分是耶路撒冷的受難週。因為內容相同,所以被稱為“符類福音”;因為可以相互參照、對比,所以被稱為“對觀、或合參福音”。 然而,“約翰福音”的主要脈絡則是以耶路撒冷為聚焦點;因此,主耶穌的許多教導和事工,沒有記載在“符類福音”書中。而寫作的結構,也不是按照“符類福音”的時間安排和順序;而更是參照舊約“創世紀”第一章中,“起初神創造天地”和“七天創造”為順序;特別突出在耶穌基督裡,神的新創造。 約翰福音第一章1-18節,也被稱為“全書的總綱”。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中的in the beginning,完全和希臘文的七十士譯本在翻譯希伯來聖經時,用同樣的希臘文字。“起初,神創造天地”,和“起初/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的連結,將“道”就是神,非常清楚的表達出來。接著,福音書作者用“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就是父獨生子的榮光。”將主耶穌就是道,就是神,更進一步表達出來。這是福音最重要的主題與核心。 弟兄姊妹們,我們所信的福音,如果離開了主耶穌就是與神同在的道、是與神同等的道、就是神自己的核心真理;我們所信的就沒有意義。同時,離開了主耶穌曾經“道成肉身”,住在我們中間的事實,我們所信和所當行的,就失去了真實的意義,就失去了與神和好的確定性。 “從來沒有看見神,只有父懷裡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更清楚的宣告主耶穌的神性。舊約聖經中的記述,似乎說“有人曾見過神”,如出埃及記中的摩西;但聖經也說過,沒有人能夠看見神仍存活(出33:20)。因為聖經不會自相矛盾的;因此,既然沒有人能夠看見神的真像,那些看見神的人,就只不過是看見神暫時在特定場合所採取的形象,並且要把看見者放在磐石的遮蓋下,保護起來。但“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已經將神顯明出來;見證人親眼看過、親手摸過的事實,宣告了基督信仰最可靠的保證。 使徒約翰在寫作這卷福音書時,教會已經歷了羅馬皇帝尼錄的大逼迫(主後54-68年);並正在經歷多米田的逼迫(主後81-96年)。羅馬統治者所強制性推行“敬拜皇帝”的規定,直接和教會堅持“基督是主、該撒不是主”教導相對立。所以,在約翰的著作中,充滿了為主作見證時,必須為主付代價的殉道精神。 在“道就是神”、“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的宣告中,約翰福音首先用“七天”所發生的事情,記述耶穌的事工;以此,和“創世紀”的“七天”相對應;完全的反應出“神的創造”和“神的新創造”。 第一天的記載,是從施洗約翰的見證開始:“我是用水施洗,但有一位站在你們中間,是你們不認識的。”施洗約翰為耶穌做見證。 第二天的記載,“次日,約翰看見耶穌來到他那裡,就說:看啊!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施洗約翰繼續為耶穌做見證。 第三天的記載,“再次日,約翰同兩個門徒站在那裡,他見耶穌行走,就說:看啊?這是神的羔羊。兩個門徒聽了他的話,就跟隨了耶穌。”並且在那天與主同住。施洗約翰繼續為耶穌做見證,並得到自己門徒的回應。 第四天的記載,“又次日,耶穌想往加利利去,遇見腓力”;腓力將拿但業介紹給耶穌,耶穌對他們宣告:“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你們將要看見天開了,神的使者上去下來在人子身上。”這是對雅各所做的夢的詮釋。雅各看見天開了,“有一個梯子立在地上,梯子的頭頂著天,有神的使者在梯子上,上去下來;耶和華站在梯子以上。”(創28:12-13)主耶穌是神和人建立關係的唯一道路。 第五、六天的行程,約翰沒有記載。按照“耶穌想往加利利去”,這兩天耶穌應該是在前往加利利的路上。 第七天的記載,“第三日,在加利利的迦拿有娶親的宴席。”這是“又次日”以後的第三天,就是施洗約翰見證耶穌是“神的羔羊”後的第七天。耶穌將水變為酒:“這是耶穌所行的頭一個神蹟,是在加利利的迦拿行的,顯出他的榮耀來,他的門徒就信他了。” 使徒約翰記載施洗約翰見證耶穌時,這七天之內所發生的事情,可以從三方面歸納:第一,耶穌是神的羔羊,是除去世人罪孽的。第二,耶穌是舊約預言的實現,是神和人之間唯一的道路(梯子)。第三,因為他是神,必定以行神蹟彰顯他的榮耀。 小結:福音書作者直接宣告主耶穌的屬性:他是太初的道,與神同在;是父懷裡的獨生子;以道成肉身、降世為人,將父神的榮耀彰顯出來。接著,作者用七天的記述,表明了主耶穌工作的屬性:他是神的羔羊,要以獻祭和犧牲的方式,除去世人的罪孽,恢復人和神的關係;並且用神蹟奇事彰顯神的榮耀,讓看見的人相信他。 應用:使徒約翰是在教會被逼迫、羅馬帝國強迫推行“該撒是主”的環境中,清楚的宣告:太初的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道成了肉身,充充滿滿的住在我們中間。任何險惡與逼迫的外界環境,都不能使我們與神的愛隔絕。因此,無論我們現在面臨的壓力有多大、艱難困苦有多深,我們相信:神在耶穌基督裡掌權的事實不會改變。求神繼續堅固我們的信心,為主耶穌做見證!

讀經心得-2020-10-29

— 楊咏紅 路加福音从第四章开始记录主耶稣作为人在地上的事工,其中满是我们熟悉的经文和故事, 包括在旷野四十天的属灵争战; 呼召门徒彼得, 雅各, 约翰, 和马太; 挑战犹太人对禁食和安息日的教条理解;各种医病赶鬼;登山宝训;以及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 等等。 其中最让我有感的是主医治血漏妇人的一段。那时主耶稣似乎已经很有名气了, 被邀请去医治一位有名望的人的女儿,一路上很多人跟着他,主的门徒也跟着他。这位长年患病的妇人其实是身心俱残,因为血漏在犹太人中被视为不洁,是受歧视的。她为了治病也耗尽了钱财。在世人看来她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自视卑微只配暗暗地靠近耶稣,摸他的衣裳繸子。然而她却经历了神迹,不仅病立时好了,而且主耶稣在众人面前恢复了她“女儿”的地位和尊严。 每读一遍福音书都使我再一次生动地思想主耶稣,跟着书中的人物情节来经历主。在这个故事中,主耶稣有众人羡慕的能力,他的schedule满满的,waitlist 长长的,按照现在的标准是十足的celebrity, 想象一下…然而他的心志和言行却超出这个世界的逻辑! 他没有一心只顾应付有地位的管会堂人公开的请求, 而会注意到卑微的血漏妇人隐秘的呼求。 他不顾旁人的不解,却要驻足询问,从众人中把她认出来。主耶穌和她信心的连接也是超乎这个世界的,“有能力从我身上出去”, “血漏立刻就止住了”。主耶稣的美善,慈爱,和能力正如诗篇中所歌颂 “你的工作何其大,你的心思极其深” !如果我是这个妇人,我怎能不爱主耶稣? 我们每一个重生得救的人一定会有类似血漏妇人的属灵经历。在我们生命中的一刻,有主的能力倾注在我们身上,带来匪夷所思的改变。 故事当中跟随主的“众人”也成为我的提醒。 他们听说主耶稣的好处便跟了过去,其实更令他们关注的是那些因主耶稣而起的热闹。他们似乎和主也够亲近,能够“拥拥挤挤紧靠着”他, 但是他们和主之间却没有真正的连接,没有能力的流通。某些时候我惭愧地感到不知不觉地扮演了这样的吃瓜群众! 我也思想主耶稣的门徒在此完全不明白主的作为。 他们虽然受教,但仍然按照自己的理解评判是非, 以为主问“摸我的是谁”没道理。在他们心里,也许有很多“靠谱”的事工更该是主耶稣过问的。我常常反省自己在教会服事中是不是靠自己的头脑多于对主的认识,是不是过于注重事工而忽视了人生命的需求。 只有当我成为那位血漏的妇人,我才能真正“摸”到主耶稣, 才能“平平安安”;只有我经过十字架,才能活出主耶稣的生命,并以主的能力来服事他人。

讀經心得-2020-10-25

–辛立牧師 我們從週六開始閱讀“路加福音”。我先簡單的介紹這句書的寫作特點,再對“馬回應天使的顯現和對話”,予以分享。 根據教會傳統,這卷福音書和“使徒行傳”的作者是同一個人:使徒保羅的同工路加醫生;這兩卷書也是寫給同一位讀者:提阿非羅。所以,通過對“路加福音 – 使徒行傳”完整性的了解,我們可以看到,父神在主耶穌裡的救贖恩典,在歷史的進程中,越來越清晰的展開。 路加的著作,將耶穌成就的救贖恩典(福音書)和使徒的新生命(使徒行傳),緊密結合在一起;就是將“耶穌對普世的救贖,和建立被救贖群體”,密切結合在一起。路加取材的來源,是“有好些人提筆作書,述說在我們中間所成就的事,是照傳道人從起初親眼看見,又傳給我們的。”這一群生命被改變的人,在聖靈感動中,以生命見證主耶穌的福音。簡單總結“路加福音”的重要貢獻,那就是:父神完整的救贖計畫,在主耶穌裡得以成就;主耶穌來,就是為了尋找、拯救失喪的人。當失喪的人在耶穌裡被尋找到,他們就會在耶穌裡得到生命的意義和方向,他們必定會為傳揚福音付出一切。 而這一共同特點,從最早記載的撒迦利亞和伊莉莎白夫婦;主耶穌在地上的母親、童貞女馬利亞;主耶穌呼召門徒時,西門彼得俯伏在主膝前認罪;稅吏長撒該蒙恩後,立刻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並償還被訛詐者四倍的補償;直到耶穌復活後,在以馬忤斯路上遇到主的兩個門徒,馬上回到耶路撒冷,向大家報好信息。都清楚的說明同一個事實:凡是被主的福音和恩典觸摸的人,他們的生命就被改變,並且立刻以實際行動表現出來。 我們從三方面,來看天使長加百列和瑪利亞的對話: 第一,加百列對馬利亞說:“蒙大恩的女子,我問你安!主與你同在。”馬利亞因這話就很驚慌,又反覆思想這樣問安是什麼意思。(路1:28-29)我們先要思想的,就是當天使向馬利亞顯現的時候,她沒有因天使的出現而“驚慌”;而是“因這話就很驚慌”;同時,她也沒有停留在“驚慌”階段,而是“反覆思想問安”是什麼意思。馬利亞對神的敬畏,對神話語的敬畏和反覆思想,這都是我們所要學習的。神的大恩之所以臨到馬利亞,就是因為她對神有一顆敬畏和敬虔的心。 第二,天使繼續向馬利亞說明她所蒙的大恩,“馬利亞,不要怕,你在神面前已經蒙恩了。你要懷孕生子,可以給他起名叫耶穌。他要為大,稱為至高者的兒子。主神要把他祖大衛的位給他,他要作雅各家的王,直到永遠,他的國也沒有窮盡。”馬利亞對天使說:“我沒有出嫁,怎麼有這事呢?”(1:30-34)當神的大恩超出人的理性思維、社會傳統和自然觀察範圍時,馬利亞就很清楚將自己的疑點或不明白的地方,表達了出來。神的大恩之所以臨到馬利亞,就是因為她知道自己的有限性、並且願意表達自己的疑問。 第三,人所有的疑問都會在聖靈降臨、至高者的超越大能中,得到解決。天使回答瑪利亞說:“聖靈要臨到你身上,至高者的能力要蔭庇你。所以,所要生的聖者必稱為神的兒子 。。。因為出於神的話,沒有一句不帶能力的。”馬利亞說:“我是主的使女,情願照你的話成就在我身上。”(1:35-38)神真理的啟示永遠是明確的、完全的:神的聖靈、至高者的能力、神的兒子要來、神話語帶有能力,這些有關聖經的核心者你是密切聯繫、絕對不能分開的。 對此,馬利亞就表現出絕對的順服和謙卑:“看啊!我是主的使女,情願照你的話成就在我身上。”中文在翻譯時,省略了“看啊 – behold”這個字,就有點“削弱”了馬利亞回應時的強烈意願。“使女”這個字,原文也被翻譯為bond-slave,就是被困鎖、沒有任何主權的奴隸。原文中的強烈意願時:看啊,我是被綑綁在主使命中的使女;我沒有任何自己的主權和個人意願。我情願照著你所傳遞神的話而行;願神帶有能力的話語和應許,完全成就在我的身上! 從對神話語的敬畏和思想,進深為提出“因人的局限性而產生的疑惑”,進而在聖靈、至高者能力、神兒子降生、神話語能力的啟示中,成就了馬利亞的謙卑和順服;這就是路加福音在一開始的時候,要告訴我們福音的真理:父神完整的救贖計畫,在主耶穌基督裡得以成就;主耶穌來,就是為了尋找、拯救失喪的人。當失喪的人在主耶穌裡被尋找到,他們就會在耶穌裡找到生命的意義和方向,他們必定會為傳揚福音付出一切。 弟兄姊妹們,在新冠狀病毒有再次侵擾我們正常生活的時刻;在外部政治環境日趨惡化的時刻;在我們自己的生命常常被軟弱攪擾的時刻;在各樣的雜音混淆視聽的時刻;靠著自己、靠著經驗、靠著錢財,都無法解決的問題,只能回歸聖經的全備真理、回歸聖靈中的感動和更新、回歸至高者能力的庇護、回歸真誠愛的接納和付出。讓我們在這次閱讀“路加福音”的時候,得著真理的光照,用實際的生命見證主的福音。 願主的恩惠和力量再次更新我們,阿們!

讀經心得-2020-10-19

— 辛立牧師 本週的後幾天和下週的大部分時間,我們都在閱讀“馬可福音”;所以,我就簡單的介紹這本福音書的大綱,以此作為本週的讀經心得。 現在基督徒傳福音,多喜歡用越來越簡化的“資料”,比如:三福、四律、一句話等小冊子。這雖然不錯;但都需要進深。我認為,傳福音最好的方法,就是回到四福音書,以神的話作為基礎;這是我們教會明年的主題:傳純正的福音、活真實的信仰。為什麼?因為我們所總結的資料,都會有時代特點;但福音書卻是萬古長新。 根據教會曾經有的傳統,多認為“馬可福音”是最早寫成的福音書:因為馬可是彼得的親密夥伴,彼得稱之為“我兒子馬可”;他從彼得那裡獲知主耶穌的生平和言行、或者將彼得在羅馬的講道資料匯總,編成這部福音書(取材於弗呂家主教帕匹亞的說法、他生活在主後140年)。如果真是這樣,那麼,我們現在查考“馬可福音”時,最常用的“串珠式”方法就有局限性。總體來講,福音書作者在寫作時,採取非常嚴謹的文學解構;並且用“耶穌是誰”作為這卷書的主軸。 第一部分從“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的宣告開始,以耶穌的行動為主、加上教導,逐步達到使徒彼得對耶穌的宣認,以此達到第一個達到高潮:“你是基督。”(8:29)從1章2節到8章30節的記載中,福音書作者從簡單的描述耶穌受洗、受試探開始,直接進入耶穌在加利利的事奉。在耶穌的事奉、特別他所行的神蹟奇事中,“耶穌是基督”的屬性、逐步被門徒認識。 第二部分從耶穌自己的教導:“從此,他教訓他們說,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過三天復活”開始,福音書的內容逐步加強主耶穌的受苦,使十字架的主旋律更為清晰;相對來說,而行神蹟的行動減少。事奉的地域也逐步轉向耶路撒冷、和最後受難的日子。由此,逐步進深為羅馬百夫長的宣認,以此達到第二個高潮:“這人真是神的兒子。”(15:30) 今天,我們就簡單的介紹整卷福音書的宣告:“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 中文按照我們的文學表達,將原文在次序上做了調整;使我們較難看出福音書作者的表述。馬可福音的宣告,是和“創世紀”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希臘原文的次序是:The beginning of the Gospel of Jesus Christ, Son of God. “bigging – 起頭”也可以翻譯為“起初”;這也是間約時代的七十士希臘文本舊約,翻譯希伯來聖經的第一個字。馬可福音要講的,首先是“什麼是起頭、起初”;這一點,也和“約翰福音”相一致。 Beginning、起頭、起初,是我們認識主耶穌的關鍵:世界被造的起頭、起初是神、是主耶穌;救贖恩典的起頭、起初是神、是主耶穌。沒有主,被創造的宇宙萬物就沒有起點;沒有主,救贖恩典就沒有起源;沒有主,福音就沒有根。正因為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受膏者,是神的兒子,是神親自來到世界。我們的一切才有了起頭。所以,福音必須從“來的是誰開始”!“馬可福音”開門見山的宣告,直接和“創世紀”連結在一起。接著,福音書作者馬上將這個宣告,和舊約的“瑪拉基書”、“以賽亞書”聯繫在一起: “正如先知以賽亞書上記著說:看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面前,預備道路。在曠野有人喊著說: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所以,要明白主耶穌的事工和身分的全備性,必須對整本舊約有較多的了解。 在“瑪拉基書”中,“萬軍之耶和華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我前面預備道路;你們所尋求的主,必忽然進入他的殿。”這裏,非常明確的說到“要來的是誰”?那就是“萬軍之耶和華”自己:神的使者為耶和華預備道路;主耶和華要突然進入他的殿。在馬可福音中,“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就是神親自來了。 在“以賽亞書”中,“有人聲喊著說:在曠野預備耶和華的路,在沙漠地修平我們神的道。”以色列人在被擄歸之後,對犯罪得罪神、特別是違反“十誡”,有清楚的認識。所以,對神的敬畏突出表現在“按字面遵守律法”,特別是第三條誡命:“不敢妄稱神的名”。所以,當遇到經文中“耶和華”這個字的時候,就將其改念為“主”。這一直保留到耶穌時代。“預備主的道”就是“預備耶和華的道”。在馬可福音中,施洗約翰預備的,就是將要來的耶和華的道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就是神親自來了‘神是福音的起頭、起源、起初。 弟兄姊妹們,福音的起頭,不能從人開始、不能從人的理性、不能從人的需要、甚至人的宗教傳統開始。我們的福音,必須從神的啟示開始,從整本聖經開始,從主耶穌是神的兒子、是唯一的救贖主開始,從福音書的全備記載開始。有的時候,我們看了太多網上膚淺的資料;聽了太多沒有十字架印記“成功神學”的講道;將自己的需要變成接受福音的“起頭”,如此等等,都錯了! 讓我們回到聖經!回到“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每年將聖經從“創世紀”到“啟示錄”看一遍。弟兄姊妹們,任何時候開始這樣的立志、並且付諸實踐,都不晚。不愛主的話語,不愛聖經,怎麼能愛主呢?千萬不要被那些虛假的聲音欺騙,回到聖經;回到聖靈感動中對神話語的渴慕。在生活實際中建造成熟的生命,在群體生活中操練敬虔的品格。讓我們抵擋一切來自世俗世界的詭計和撒旦魔鬼的欺騙;為主打那美好的仗。

讀經心得 2020-10-11

–辛立牧師 本週讀經進入新約的“馬太福音”;所以,幾乎每天學習的經文,都可以寫成豐富的讀經心得。今天的經文是18-19章,我就用18:15-20節的教導和大家分享。 耶穌教導門徒說:“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著你和他在一起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他若聽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他若不聽,你就另外帶一個人同去,要憑兩三個人的口作見證,句句都可定準。若是不聽他們,就告訴教會;若是不聽教會,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稅吏。”(15-17) 耶穌明確指出,教會內犯罪的問題必須糾正。當有弟兄犯罪、得罪了別人;首先是被得罪者和犯罪者雙方,在私下指出犯罪的事實。犯罪者如果聽勸告、並改正惡行,這件事就得到正確的解決。如果不聽勸告,就不應該因此罷休;而是要用另外的證人作見證,句句都要要定準,指出犯罪的事實;目的是為了使其悔改。如果犯罪者不聽勸告、不悔改,指出犯罪的工作仍要繼續:由教會糾正犯罪者的行為。如果他不聽,就要將其從教會除名。 這樣對待犯罪者予以糾正、屢次勸誨的教導,是現今不少基督徒、甚或教會有意、無意忽略的牧養方式。有人說:“只要能來教會,就很不錯了;所以,凡事都好、凡事和為貴。”甚至不少人將主耶穌“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的教導誤用;並藉此作為遮掩罪惡的口實。 聖經是不會自相矛盾的。既然主耶穌在這裡清楚的說,在基督徒的關係中,如果出現了犯罪、得罪弟兄的事情,就不應該掩蓋、遮掩;而是要指出犯罪人的錯誤,並且“句句都要定準”。對犯罪卻不悔改、不聽勸告的人,幫助即是持續的、也是嚴厲的。包括將他除名、看作外邦人、稅吏。因為教會內的生活,不能沒有是非曲直的標準。 所以,“你們不要論斷人”,就不是針對“不指出人犯罪的事實”。主耶穌不要我們論斷人,那就是將“論斷”看作負面的壞事。什麼是“論斷”?那就是不是按照事實、不是為了幫助對方;而是按照自己私意和標準,去評判對方、傷害對方、甚至扭曲是非。因此,正確的指出犯罪的事實是為了幫助人。憑私意而來的論斷,既不合乎神心意、也不合乎客觀事實、更達不到幫助犯罪者的效果;最多也只是個人的主觀意見、一廂情願而已。 基督徒和教會為什麼有指出犯罪的事實、幫助犯罪者悔改,並且在對方不聽勸告、不悔改時,進行有權柄的處置呢?這是和神所賜的職分和責任密切相關。因此,主耶穌接著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在地上綑綁的,在天上也要綑綁;凡你們在地上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18:18) 正確理解這段話,一定要明白耶穌時代的法律審判程序和語言。比如,耶穌被賣的那一夜、先在大祭司該亞法家受審判。因耶穌說:“後來你們要看見人子坐在那全能者的右邊,駕著天上的雲降臨。”大祭司撕裂自己的衣服說:“他說了僭妄的話”;並定了耶穌的罪。“到了早晨,眾祭祀長和民間的長老大家商議要治死耶穌,就把他綑綁、解去交給巡撫彼拉多。那時候,賣耶穌的猶大看見耶穌已經定了罪,就後悔。”(太26:64-27:3) 所以,馬太福音18:18節中的“綑綁”,就是“定罪”的意思。耶穌教導門徒和教會處理犯罪者時,把教會在地上的權柄,直接和天上的權柄聯繫在一起。經文的意思是:凡你們在地上所捆綁、所定罪的;在天上也要綑綁、也要定罪。凡你們在地上所釋放、所饒恕、所赦免的,在天上也要釋放、也要饒恕、也要赦免。 再接著,為了更清楚的說明從18:15節開始的真理,耶穌繼續進深他的教導:“我又告訴你們,若你們中間有兩個人在地上同心合意的求什麼,我在天上的父必為他們成全。因為無論在那裡,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裡就有我在他們中間。”(18:19-20) 我們先從上下文的密切聯繫上來理解這段經文:耶穌“又告訴”門徒,是接著“我實在告訴你們”的上文中,教會“綑綁/定罪”和“釋放/赦罪”的權柄,是有來自“天上”所賜權柄的印證。因此,接著的教導也是於此相關聯:你們中間若是有兩個人在地上同心合意的求什麼事,我在天上的父必為他們成全。 我們現在常常把這裡的教導,和我們的禱告密切聯繫在一起,這不錯;但卻屬於“應用性”的推廣。這裡具體的“求什麼”,是和在教會出現了犯罪的事實,如何施行管教、如何應用綑綁/定罪、釋放/赦罪的權柄密切相關。這裡的“兩個人”、“兩三個人”,是和上文中“要憑兩三個人的口作見證”相互呼應。為的是使在地上的見證“句句都可定準”;同時也在天上得到父神的應證和賜下的權柄。所以,主的教會在地上有綑綁/定罪,和釋放/定罪的權柄。對此,我們要存著聖潔、敬畏、慎重的心,忠實的運用。 弟兄姊妹們,學習並應用聖經真理的起步,要從明白聖經直接所表述的內容開始;在此基礎上,再展開、並歸納出核心真理;繼而才是如何落實在實際應用中。可惜的是,現在,不少基督徒忽視自己持續讀經、認真研經、安靜默想聖經的基本功夫;多是從別人的講話中得到一些好像是聖經的“知識”。長此以往,一定會帶來偏差。所以,回到聖經的全備教導中,回到聖靈感動的飢渴慕義中;回到聖潔的生活型態中,回到教會群體的生命見證中。這是主的教導,也是我們的心願!求主成全。

讀經心得-2020-10-04

–辛立牧師 本週的讀經主要涵蓋小先知書。為了方便、並幫助大家增強記憶,我先將先知書的寫作年代,做一個大致的疏理(參考 New Old Testament Survey; 1996 Second Edition): 第一,發生最早的史實、或寫成最早的五卷先知書: (1)約拿書(王下14:25:約拿預言北國耶羅波安二世將擴大疆界)約780 BC。 (2)阿摩斯書(北國耶羅波安二世時代:767-753 BC)或成書於760 BC。 (3)何西阿書(北國亡於722 BC,當時北國仍未滅)或成書於722 BC 之前。 (4)彌迦書(南國約坦、亞哈斯、希西家當政時發預言)687 BC 之前。 (5)以賽亞書(南國烏西亞王崩時、開始事奉;受難於瑪拿西王時代)740-680 BC。 第二,事件發生、並寫作於南國猶大被滅之前的先知書: (1)約珥書(事奉的年代、事跡都無從確定,比如蝗蟲之災是實指災害、還是預表敵人入侵。或以為成書很早、或以為較晚;但都發生在南國被擄之前)。 (2)那鴻書(論到挪亞們已被滅-663 BC,預言尼尼微將被滅-612BC)寫作於此時間段。 (3)西番雅書(約西亞在位時,先知開始事奉;家世追溯到希西家王)反應了521 BC之前,或約西亞改革前的社會現實。 (4)哈巴谷書(沒有提及北國和亞述;針對南國充滿邪惡、與神的對話;預言殘忍的巴比倫人將入侵)約西亞作王和約雅敬作王初期 609 – 605 BC. 第三,事件發生、並寫作於被擄期間的先知書: (1)耶利米書(從約西亞在位13年開始事奉,經歷586 BC被擄;然後留在猶大地、隨後或被狹持往埃及)627 -586 BC. (2)耶利米哀歌(耶路撒冷被毀後)586 BC。 (3)俄巴底亞書(猶大南國災難時,以東惡待猶大人)約在605 – 586 BC之間。 (4)以西結書(先知隨第二次被擄的人來到巴比倫,第一次異象是在593 BC;隨後、耶路撒冷城被滅- 586 BC;枯骨復活、聖殿重建等異象)593 – 580 BC。 (5)但以理書(第一次被擄到巴比倫- 605BC;事奉了巴比倫和波斯兩個帝國)約在主前605 … [Read more…]

讀經心得 2020-09-25

–任麗婭 按照讀經計劃,本周查考的書卷是《阿摩司書》。 阿摩司先知是主前八世紀中葉的人,當時猶大國(南國)的王是烏西雅,以色列國(北國)的王是耶羅波安二世,阿摩司是猶大國的一位牧羊人,他社會地位低微,神卻揀選他作為先知去向當時富強的北國傳講神對他們的告誡和呼籲他們要悔改的信息。在耶羅波安二世的統治下,北國外表看似昌盛,但是社會內部問題嚴重:當權者祭拜眾偶像,信仰混亂,引致道德的敗壞和社會的不公平,身為亞伯拉罕的後裔,他們完全忘記了神選民的身份和神選民應有的生活形態,徹底背離了神,神對他們的審判和拆毀已經臨近。其實,我並不配寫本卷書的讀經心得,因為有些經節文,我還不明白,還不能完全的領受,我就分享兩段對我有震撼的經節吧。 一、在第四章 6-11 節中,我看到神曾用:饑荒、乾旱、黴爛、蝗蟲、瘟疫、戰爭、傾覆,來喚醒祂的百姓,可他們就是硬頸不聽,偏行己路,不尊神為大,在物質生活中失去對神的敬畏。 在這種情況下,神的懲罰無可避免地將臨到祂的百姓,神發出了:以色列啊,我必向你如此行;以色列啊,我既這樣行,你當預備迎見你的神。(4:12)。 這句經文深深敲打著我:因著神的恩典,我進入神的家,成為神的兒女,”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 “(林後5:17),然而我有沒有讓重生得救后的新生命長大,過一個新人的生活呢? 我在信仰生活上和生活層面是不是聖潔,討神喜悅呢? 我有沒有在什麼事上,一次一次地忽略聖靈在我裡面的提醒呢? 當我做了不討神喜悅的事,我有沒有覺得無所謂,沒有來到神的面前認罪悔改呢? 若主現在來,我可以坦然無懼,歡歡喜喜地迎接祂嗎?主啊,我願每天來到祢的寶座前,讓祢的靈來潔净我,更新我,帮助我挪去老我中不討祢喜悅的地方,做燈中盛滿油的”童女”,預備好自己,迎接主的到來。 二、在第九章 11-12 節中,”到那日,我必建立大衛倒塌的帳幕,堵住其中的破口,把那破壞的建立起來,重新修造,像古時一樣。 使以色列人得以東所餘剩的和所有稱為我名下的國。 此乃行這事的耶和華說的。”這段預言也出現在《使徒行轉》第十五章 16-17 節,是在耶路撒冷大會上,當時的教會領袖、耶穌基督的肉身兄弟雅各引用的,為的是向猶太信徒說明,神的救贖計劃一直都是包含外邦人。在阿摩司先知有關彌賽亞將重建「大衛倒塌的帳幕」的宣告 700 多年後,神差派祂的獨生子耶穌基督道成肉身地來到世上,重建”大衛倒塌的帳幕,即带来神的國度。 “耶穌來到加利利,宣傳神的福音,說: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 你們當悔改,信福音! “(可 1:14-15),耶穌基督用祂在十字架上的受死,完成了救贖,把救恩賜給凡信祂名的人,”他救了我們脫離黑暗的權權,把我們遷到他愛子的國裡;(西 1:13)。 耶穌基督第一次來把神的國度建在我們基督徒的心靈,並在地上為我們建立了教會,到耶穌基督再來時,神的國度將全面降臨,這也是我們基督徒盼望的日子! 面對神長闊高深、不離不棄的愛,我唯有遵行祂的命令,完全的順服。 主耶穌升天前吩咐祂的門徒:”他又對他們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萬民:原文是凡受造的)聽。 “(可 16:15),加上《馬太福音》二十八章 19-20 節的大使命,主將傳福音的使命託付給我們, 也是邀請我們參與到擴展祂神國度的事工中,我算什麼? 神不但拯救了我,賜我生命,還讓我有份與祂同工,這是何能大的恩典! 我豈有不傳福音的理由呢?!主啊 ,感謝祢道成肉身來到世上,帶來神國的 福音;感謝你在十字架上賜下的救贖; 感謝祢的復活帶給我們永恆的盼望,我願遵行祢的吩咐,傳揚祢的大好信息。 主啊,求祢賜下祢的智慧,指教我怎樣向未信的人傳,特別是如何向我的家人傳。 主啊,我把我的家人和身邊的慕道朋友都恭敬仰望交托在祢的手裡,求祢在他們身上動工,打開他們的心和眼,讓他們明白認識你、得到你,才是一生中最美的祝福! 主啊 ,當我傳福音遇到挫折時,求祢加添我的信心和勇氣,在人看來又大又難的事,在祢沒有難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