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心得 2020-12-26

— 徐建文 本週的經文從希伯來書第十一章開始,包括雅各書,彼得前、後書,約翰一、二、三書,猶大書,一直到啟示錄第三章。這其中除啟示錄外的書信常稱為聖經中的普通書信。之所以稱為普通書信,一方面是有別於前面的保羅書信,另一方面也因針對的教會非常廣泛而不是某個特定的教會,而這些書信也被眾多的教會所接納。希伯來書的作者是一位未署名的使徒,其他幾本書的作者分别是彼得,約翰,還有雅各、猶大,也就是主耶穌的兩個弟弟。彼得、約翰、雅各是初代耶路撒冷教會柱石的根基,所以這些書信的作者陣容非常強大,內容也是極其的豐富,普通書信一點也不“普通”。下面僅選幾點略做分享。 人非有信不能得主的喜悅。關於信心,我們經常聽到一個詞“Leap of Faith”,為什麼信心需要跳躍,到底什麼是信心呢?希伯來書第十一章給了一個很好的詮釋:”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來11:1)。這一章也列舉了聖經中諸多的信心偉人做我們的榜樣。這些人存著信心死的時候,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就是神所經營建造的天上的耶路撒冷,但卻是歡歡喜喜的迎接,因信得了美好的證據。亞伯拉罕不愧為信心之父。捫心自問,要像亞伯拉罕一樣,被試驗的時候願意把自己的兒子以撒當作燔祭獻上的信心我大概是沒有的。但是令人安慰的是,撒拉也被列為信心的偉人。在撒拉九十歲的時候,神给亞伯拉罕立约、应许撒拉要生一個兒子傳承家業,撒拉卻在暗笑“我既已年老,果能生養嗎?”被問為什麼暗笑時,撒拉因為害怕還拒不承認。當神給人們超出常識的應許時,我們大概也會像撒拉一樣有疑問。感謝神,撒拉最終以為那應許他的神是可信的, 雖然過了生育的歲數,還能懷孕,生了以撒,經歷神,而成為一位信心的偉人。對神、對主耶穌的信心是我們信仰的根基。主耶穌說有兩等根基,一種是在沙土上,另一種在磐石上。求神幫助我們,讓我們把信仰不是建立在沙土上、而是建立在主耶穌基督堅固磐石上。在我們軟弱的時候,讓我們能夠相信神的信實,與神同行,經歷神的大能,而像撒拉一樣成為信心的榜樣。 有了信心,作為基督徒,還要有相應的行為。我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弗2:8),毋庸置疑,信是神給我們唯一得救的鑰匙。但基督徒要成長,我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因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雅2:17)。雅各甚至警戒我們“你信神只有一位,你信的不錯;鬼魔也信,卻是戰驚”(雅2:19)。雅各和保羅的教導表面上看似矛盾、實際上卻是相輔相成的。鬼魔從知識層面上顯然也知道獨一的真神,但從主觀上卻不接受、也就不可能把神在生命中的恩典彰顯出來。這提醒我們,不光是要從聖經中學習知識,還有一點同樣重要的是要有好的行為,因為神的旨意原是要我們行善(彼前2:15),我們的信心因著好的行為得以完全,世人也因著我們的好行為,將榮耀歸給神。彼得後書也告訴我們該怎樣行各種美德:“你們要分外的殷勤;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識;有了知識、又要加上節制;有了節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有了虔敬、又要加上愛弟兄的心;有了愛弟兄的心、又要加上愛眾人的心。你們若充充足足的有這幾樣、就必使你們在認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上、不至於閒懶不結果子了“(彼後1:5-8)。記得兩週前冬季靈修特會黃子嘉牧師講道中提到,被聖靈充滿不是靠自己說的,而是被別人看出來的。別人怎樣才能看出來呢?就是看我們的行為、看我們在聖靈裡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 (加5:22-23)。從果子就能知道樹的情況,從聖靈的果子就能知道人裡面屬靈生命的光景。黃牧師還以若歌教會弟兄們一起鏟雪以保主日崇拜能順利進行的例子來說明,一個人願意歡歡喜喜的在教會裡服事,就是被聖靈充滿。這真是一個很好的提醒,因為做在弟兄中一個最小的一位身上,就是做在主耶穌身上(太25:40)。 這幾卷聖經裡還詳針對一些行為做了勸誡、教導和勉勵,摘抄部分經文如下共勉:• 因為那不憐憫人的、也要受無憐憫的審判;憐憫原是向審判誇勝。 (雅2:13)• 頌讚和咒詛從一個口裡出來,我的弟兄們,這是不應當的。 (雅3:10)• 故此,你們要順服神。務要抵擋魔鬼,魔鬼就必離開你們逃跑了。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 (雅4:7-8)• 弟兄們,你們不可彼此批評。 (雅4:11)• 你們不要彼此埋怨,免得受審判。 (雅5:9)• 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免得你們落在審判之下。 (雅5:12)• 你們都要同心,彼此體恤,相愛如弟兄,存慈憐謙卑的心。 (彼前3:8)• 務要謹守,儆醒;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喫的人。 (彼前5:8)• 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人若說:“我愛神”卻恨他的弟兄,就是說謊話的;不愛他所看見的弟兄,就不能愛沒有看見的神。愛神的,也當愛弟兄,這是我們從神所受的命令。 (約一4:19-21) 這週已經是2020年最後完整的一周了,在這聖誕之際,思想神豐盛的恩典。因著新冠病毒從三月份到現在大半年的居家避疫令,教會的聚會也搬到網絡上,可以說這是極其不尋常的一年。在這一年裡有著眾多的挑戰,不管是從生活上、工作上、還是教會的事工上,但感謝神,我們的日子如何,力量也如何,神的恩典夠我們用。感謝神,主耶穌已經勝過了世界,使我們勝了世界的、就是我們的信心。勝過世界的是誰呢?不是那信耶穌是神兒子的麼?(約一5:4- 5)。 -於2020年聖誕

讀經心得-2020-12-19

— 辛立牧師 本週我們閱讀的都是保羅書信,我就用教會傳統上被認為是“保羅早期書信”中的“帖撒羅尼迦前書”作為分享的經文。從新約聖經的成書時間來看,一般認為“加拉太書”、“帖撒羅尼迦前、後書”、“雅各書”,是最早寫成的文字。除了“雅各書”的成書時間,推測的成分較多以外,保羅的三卷書信都有歷史背景等方面的根據。 比如,有些學者認為“加拉太書”是最早成書的新約,是在耶路撒冷大會後不久寫成(主後50年);因為書中所講的內容和外邦信徒如何遵行摩西律法相關。但這也有難點。當時,福音由巴拿巴、掃羅傳到巴拿巴的家鄉居比路、掃羅的家鄉大數一代。只有他們兩位到過這些地方。耶路撒冷大會後,保羅和巴拿巴分開了。然後保羅和西拉步行經由大數、第二次來到路司得等城市。在第一次、第二次期間,沒有別人來過這些新成立的教會。但“加拉太書”明確記載:有些人已經攪擾這些教會,使他們“這麼快離開那藉著基督之恩召你們的,去從別的福音。”所以,“加拉太書”寫作晚於保羅第二次宣教之旅的初期。 保羅和西拉離開特庇、路司得以後,經由特羅亞來到希臘北部的腓立比、帖撒羅尼迦、庇哩亞;然後進入南部的雅典、哥林多;並在哥林多住了一年半。帖撒羅尼迦前書和後書,都是針對這間新教會的實際,在哥林多寫成。前書寫作在主後51年左右(主耶穌受難、復活、升天後20年)。如果“帖撒羅尼迦前書”是新約中最早寫成的文字,我就藉著這卷書,和大家分享保羅傳福音最初就具有的核心信息。 第一,聖靈中信、望、愛的完整性 保羅在對神的感恩中,宣告福音核心和生命的完整性:“我們為你們眾人常常感謝神,禱告的時候常常提到你們。在神我們的父面前,不住的紀念你們因信心所作的工夫,因愛心所受的勞苦,因盼望我們主耶穌基督所存的忍耐。”(1:2-3)“因為我們的福音傳道你們那裡,不獨在乎言語,也在乎權能和聖靈,並充足的信心。”(1:5) 我們先來看福音的完整性:言語、權能、聖靈、信心。言語/言傳是指純正、正確的福音內容。權能側重於傳揚福音時所伴隨的能力、包括神蹟奇事。聖靈更是從福音內容、福音能力、傳揚者的權柄、和接受者順從之間的完整性;沒有聖靈的工作,我們傳福音就缺少真實、保證和完整的連續性。充足的信心包括傳福音者的信心和接受福音者的信心;這兩者是密切聯繫的。 同時,信、望、愛也是在新約中反覆出現的三重美德:因信心所作的工夫,是指聽到福音的人必定會有信心的行動。因愛心所受的勞苦,是指聽到福音、經歷神的愛之後,必定效法主耶穌,以為福音受苦的愛心,服事神、服事人。盼望主耶穌再來,是超越當前的環境或險惡,雖是眼不能見,仍然對主再來有堅固的信心和忍耐。這些美德是傳福音、接受福音之初,就根植於初代教會所傳的福音中。 第二,聽到福音後的回應 對帖撒羅尼迦教會的弟兄姐妹們,保羅給予非常正面的肯定:“你們在大難之中,蒙了聖靈所賜的喜樂,領受真道,就效法我們,也效法了主;甚至你們作了馬其頓和亞該亞所有信主之人的榜樣。因為主的道從你們那裡已經傳揚出來,你們向神的信心。。。就是在各處也都傳開了。”(1:6-8) 保羅特別強調聽到福音後的回應的順序:“我們是怎樣進到你們那裡,你們是怎樣離棄偶像歸向神,要服事那又真又活的神。”保羅進入帖撒羅尼迦傳福音,是以被逼迫和為主受苦為特點。接受者首先是離棄偶像、歸向神;然後就會服事那又真又活的神。神的恩典是“又真又活”的在耶穌基督裡傳給帖撒羅尼迦人;他們就以“又真又活”的回應來事奉神。並且紀念保羅的受苦,願意效法他。所以,聖靈重生得生命、認罪悔改信福音、效法耶穌傳福音、又真又活服事神、彼此相愛有喜樂,建立教會守福音,這都是在傳福音之初,就形成了的教會傳統。 第三,糾正錯誤觀念、闡明正確真理 初信的人必須在“救贖論”的核心真理上,有最基本的認知。但在許多的聖經教導上,仍需要進深;特別是有關將來的“末世論”,不僅不成熟、或許會受到原有宗教的影響,產生錯誤觀念。對此,保羅予以及時糾正:“論到睡了的人,我們不願意弟兄們不知道,恐怕你們憂傷,像那些沒有指望的人一樣 。。。因為神不是預定我們受刑,乃是預定我們藉著我們主耶穌基督得救。他替我們死,叫我們無論醒著、睡著,都與他同活。” 初信主的帖撒羅尼迦基督徒,雖然在“救贖論”和事奉上有根有基,但他們的聖經真理仍不全面,特別是在“末世論”上受傳統信仰的影響,比如對死亡存在著無盼望的憂傷,對永生沒有指望,將神的救贖誤解為預定受刑罰,如此等等。因此,保羅用全新的生命觀教導他們:或生或死,在耶穌基督裡都是活著的。因為主為我們的罪死,使我們可以脫離罪和死亡的綑綁。主復活賜下新生命,使我們可以向著神而活。肉體上或死或活,我們都與基督耶穌同活。真奇妙! 第四,小結 通過帖撒羅尼迦前書,我們可以看到聖經的全備真理,必定會在信徒的生命中引發極大的改變。被改變的生命對舊有的世界觀,必定形成徹底的衝擊。雖然在有些方面,比如“末世論”上仍有待于深化,但我們的救恩是確定的,我們的生命是活潑的,我們傳福音的見證是可見的,我們信望愛的美德是馨香的。這不僅是帖撒羅尼迦教會的真實,也是我們聖雅教會的追求和真實。願神的真理和恩典,繼續在我們的生命和群體生活中彰顯,讓我們為著“榮神益人”的目標,同心合意!主必保守看顧我們。

讀經心得-2020-12-05

— 辛立牧師 本週讀經的主要部分是“哥林多前書”;難解的經文有“婦女在會中要閉口不言”。昨晚愛加倍團契查考“提摩太前書”,也對如何理解“我不許女人講道”等經文進行討論。今天,我針對哥林多前書的經文,和大家分享我的認知。 第一,存在各類問題的教會是不是神的教會 保羅在書信一開始,就非常清楚的宣告:他“寫信給在哥林多神的教會,就是在基督耶穌裏成聖、蒙召作聖徒的”。為哥林多教會“定性”是指出教會存在問題的基礎和前提。如果哥林多教會不是“神的教會”,弟兄姐妹們不是“蒙召的聖徒”,保羅在信中所說的一切,就沒有任何意義。因為保羅在信中明確的說:“因為審判教外的人與我何干?教內的人豈不是你們審判的麼?”正因為哥林多教會是“神的教會”,會眾是“蒙召的聖徒”,因此,指出教會內存在的問題,是保羅的責任。 所以,存在各類問題的教會仍然是“神的教會”;有著不同犯罪事實、並且在勸戒中願意認罪悔改的基督徒,仍然是“蒙召的聖徒”。對此,不僅是哥林多教會的現實;也可以說,是所有教會的現狀。如果因為教會存在各類問題,就將其排除在“神的教會”之外,是要非常慎重的。保羅對哥林多教會沒有這樣做,這是閱讀聖經時要掌握的大原則。 第二,犯罪行為能不能成為攻擊教會的藉口 在“神的教會”存在不同層面的問題,“蒙召的聖徒”仍有需要認罪悔改的人中,如何建造神的家,這是保羅等使徒書信的核心內容;也是約翰通過“啟示錄”的7間教會,看到神的心意:神指出世人犯罪,所懷的是賜福的意念:在被指出犯罪的事實時,“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 然而,在教會歷史上總會出現一些現象:用教會在不同層面上出現的罪惡、罪行,否定教會的整體性。這是一個很大範疇的議題,我不可能在這裏對其作全面的匯總和結論。只是請大家思考:當會眾中存在犯罪的行為,能不能成為攻擊教會的理由和藉口?因為這是不少“傳道人”、甚至“會眾”中常出現的現象: 有個別的人用別的牧者對一些教會存在的問題,加以誇大,對自己所在的教會從本質予以否定。也有人將一些泛義、廣義上對教會的指責,沒有真憑實據、或具體事實的和我們聖雅教會聯繫,成為攻擊我們教會的藉口。 有的傳道人,在自己的國家從來不敢公開批評佔主流的其他宗教,但罵起基督的教會和教會的牧者,卻口無遮攔。這些個別人對自己所在國家的政治閉口不提、卻對中國大陸的政治泛加批評。以至於形成一種誤解,只有這些“批評者”的教會和教導,才是最純正的。只有“罵人”的話是“最屬靈”的。 但是,使徒保羅的書信中,從來沒有這樣做;包括逼迫教會的羅馬帝國。使徒約翰寫給7件教會的信中,也沒有這樣做。正是寫給存在許多問題的哥林多教會的信中,保羅特別勸誡:如今長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中,其中最大的是愛。沒有對教會具體的愛,沒有對我們聖雅教會具體的愛,所有的批評都會成為攻擊;這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 第三,經文在講什麼 有了這些基本點,我們再來看具體的經文:“因為你們都可以一個一個的作先知講道,叫眾人學道理,得勸勉。先知的靈原是順服先知的,因為神不是叫人混亂,乃是叫人安靜。婦女在會中要閉口不言,像在聖徒的眾教會一樣,因為不准她們說話。她們總要順服,正如律法所說的。她們若要學什麼,可以在家裡問自己的丈夫,因為婦女在會中(教會中)說話原是可恥的。神的道理豈是從你們出來麼?豈是單臨到你們麼?” 保羅在指出哥林多教會在聚會時出現的混亂局面時,指出其之所以失誤的原因:沒有秩序、沒有順服聖靈的帶領。“因為神的靈不是叫人混亂,乃是叫人安靜。”這樣的失誤,首先是講給弟兄們的,因為他們是當時教會聚會的帶領者。接著才是對姊妹們的要求:“婦女在會(原文“眾教會”)中閉口不言。”對此,保羅給出三個層面的解說: 第一,因為她們說話是不被允許的;她們總要順服,正如律法所說的。保羅的根據首先是眾教會的傳統:“閉口不言,像在聖徒的眾教會一樣。”然後才是:“她們總要順服,正如律法所說的。”在當時,神的眾教會已經形成規範和律法要求,是統一的。初期教會規定初信主的姊妹們在聚會時閉口不言。依據的律法是什麼,我們沒有看到具體的引文。 第二,僅僅是指出問題之所在,而不解決問題,不是保羅全部的意思。保羅說:她們若要學什麼,可以先在家裡問自己的丈夫;因為某位婦女在某間會(教會)中說話,原是可恥的。這裡所說的,就給婦女在教會公開說話,作了具體的解釋:當某位婦女沒有在家裡事先詢問過自己的丈夫、學習神的道理,並沒有徵得同意就在教會發言,是可恥的。 第三,弟兄或婦女在發言時沒有順序、不順服的具體表現是什麼?保羅接著的問話很有代表性:“神的道理豈是從你們出來的麼?豈是單臨到你們麼?”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他/她們在表達自己的“啟示”或“說話”時,認為“只有自己的表述”才是“神的道理”;“神的道理”只“單臨到他們”。這是哥林多教會的錯誤傾向:有人自稱是屬保羅的、屬亞波羅的、屬彼得的;甚至是屬基督的。基督是分開的麼?當然不是!然而在聚會時,卻出現了這樣的紛亂、失序、不順服。 小結:解決哥林多教會在聚會出現混亂時,保羅勸戒“婦女在會中要閉口不言”,是恢復“神不是叫人混亂,乃是叫人安靜”的原則。這和有人說方言,“若沒有人翻譯,就當在會中閉口”一樣,不是針對婦女的“限制令”;更沒有歧視婦女的成分;是對沒有信仰基礎婦女如何學習真道,提供了正確、具體的途徑。所以,不要把某些婦女混亂聚會時的錯誤現象,和“不許女傳道人在教會講道”混為一談;以致於得出不合宜的結論。 第四,經文的原則是什麼 保羅在指出哥林多教會在聚會的失序時,先說出了原則:“因為神不是叫人混亂,乃是叫人安靜。”接著,在指出了什麼樣的人才能明白這樣的原則時,他說道:“若有人以為自己是先知或屬靈的,就該知道我所寫給你們的是主的命令。”只有真正屬神的人,只有神的靈在心中做工的人,就會自然而然地改正錯誤的行徑,在講道發預言時按照順序;在講神的真道時;順服先知的靈;並且“切慕作先知講道,也不要禁止說方言。凡事都要規規矩矩的按著次序行。” 教會在基督耶穌裡的救贖,是通過教會安靜中的秩序得以落實,這是很重要的牧養原則。在自以為“只有我才是屬靈的、神的話語單臨到我”的爭吵中,無法安靜在“使人順服的靈”中,也無法落實“使人順服神”的道理。 第五,實際應用 當我們遇到聖經中比較難解釋的經文,比如“婦女在會中要閉口不言”、或者“我不許女人講道”時,千萬不要說:“保羅的教導是有時代的特點;這些只適合當時的情況。現在到了什麼時代,你還遵守?”因為這樣的解釋,造成的偏差更大。 當我們對聖經某些經文不理解,或者認為和我們時代“政治正確”等觀念相違背時;千萬不要說“聖經需要更改”;而是先問問自己:我的理解對嗎?我的理解有限嗎?我可以先放下自己的認知,對神對人說:我不知道嗎?在神、在聖經面前學習說:我有限、我不知道;或在會中閉口不言;或以謙虛的態度詢問別人,都是正確的態度。 求神給我們智慧。

讀經心得-2020-11-29

— 辛立牧師 本週我們閱讀聖經的最大部分是保羅的“羅馬書”。“羅馬書”的內容豐富,按照新教自馬丁路德以來的傳統,我們常以“因信稱義”來歸納本書卷的核心內容。近幾十年來,因著對“羅馬書”更廣泛的研究,其主題被描述為“神的福音”:“就是神在耶穌基督裡所顯明的福音,因著神的信實和人的信心,使不義的人得著神的義;在聖靈感動中活出神的義”。這樣的歸納包括了歷代神學家所討論的因信稱義、神義論、神大能的福音和在聖靈中稱義和成聖的完全性等內容。 “羅馬書”的確可能有超過一個的主題: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在這幾個明確的主題中,找出經常重複的要旨。不過,我們若要刻意挑出一個主題,“福音”可能是一個合理的建議。“福音”這個字詞和它的同源動詞“傳福音”,在我們期望找到核心主題的書信框架 – 即羅馬書的語言和結論部分 – 都佔有重要的位置。(卡森&穆爾:21世紀新約導論) 從“福音”是羅馬書主題的歸納,我們來看這卷書開宗明義的宣告:“耶穌基督的僕人保羅,奉召為使徒,特派傳神的福音。這福音是神從前藉眾先知,在聖經中所應許的,論到他兒子我主耶穌基督:按肉體說,是從大衛的後裔生的;按聖善的靈說,因從死裡復活,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1:1-4) 使徒保羅以“耶穌基督僕人”的身分傳“神的福音”,以此表明了福音的核心,就是神在耶穌基督裡的全備恩典和恩惠。這“福音”是貫穿於整本聖經的啟示:從舊約眾先知的預言,到新約耶穌道成肉身、受死和復活。福音最核心的內容就是:來的是誰? 對“來的是誰”的正確、不動搖的回答,是聖經、特別是新約中始終如一的表述;歷代教會也將其稱為:“所有早期基督徒作者都同意的神學框架”。這從主耶穌受難後50天,就是升天後10天,使徒彼得在“五旬節”的講道、四福音書、所有的書信,直到使徒約翰的“啟示錄”,都明確、一致性地啟示:耶穌是基督,從肉身上說是大衛的後裔(完全的人性),從死裡復活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完全的神性);在十字架和復活的救贖大能中、神賜下聖靈,使我們可以與神恢復和好的關係中,認識主、效法主、傳揚主、榮耀主;活出榮神益人的新生命。 既而,從“來的是誰”必定進入“他來做什麼”:“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人 。。。因為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1:16-17) 福音本是神的大能,福音是屬神的,是神的屬性和能力的完全彰顯;這突出“福音的客觀真理性”:福音信實、真實的客觀屬性是超然的,是不以人的意志、想法、意願、是否相信等因素而改變。即便世人仍然被罪惡纏繞、不相信福音、抵制福音、逼迫傳福音者,福音的大能並不會因此而削弱。這就是客觀真理的永恆性和穩定性。 神在耶穌基督裡成全的福音,目的是“要救一切相信的人”;只有相信神在耶穌基督裡已經成就的客觀信實,對這一客觀信實做出“信心的回應”,這是“主觀信心的回應”,就必“得救”。只有相信福音的人,只有相信耶穌基督是唯一救贖的人,才能得救。 所以,“得救”不是從人開始的;“得救”永遠是從神開始的。因為人心會改變、人也會根據自己的需要和環境改變神的福音。人只有在神所成就的信實的基礎上,做出和福音內容相同、相應的信心回應,才能得救。這是保羅要表述的明確道理:得救的人以神的信實為基礎;從心中相信和口中承認來表述,就會明白“神的義”。正是在此基礎上,教會曾以“神義論”來總結羅馬書:神在耶穌基督裡顯明的義、公義、仁義(righteousness),在這福音中顯明出來,並且使神的義成為人的義。 那麼,“義”的具體含義是什麼呢?當我們理解義、公義、仁義時,常常會側重於可見的行為。其實,從這個希臘字的原意,包括承接希伯來思想,“義”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合宜的關係”:福音表明了神的義,就是表明了神在耶穌基督裡,要和人類建立合宜的關係、和好的關係,就是救贖主和被救贖者的關係。 對“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 – a righteousness that is by faith first and last”的具體所指是什麼?對此,我根據不同解經學者的討論,是這樣理解的:這裡的“信”是一個完整的概念,它包括了“神的信實”和“人的信心”。“神的義”在福音中會成為“人的義”,所有得救的基督徒都被稱為“義人”:“義”的基礎是“神的信實”,這是首先的、是最重要、是first。同時,神的大能必定引發“人以信心回應”,這是結果、是重要的,是last。從神開始的first必定引導人回應的last。因此,神在耶穌基督裡所成就的“義”就成為所有門徒的“義”:義人必因信得生。 保羅這樣的教導和我們每一位基督徒有什麼真實的關係呢?首先,我們的信仰一定要從純正的福音開始:在耶穌基督裡向世人彰顯,我們得以與神恢復和好、合宜、義的關係,成為神的兒女,活出聖潔的生命。在感恩的時刻,最使我感動的,就是我們教會已經從新冠病毒引發的關鎖、隔離中走出來:大家一起去遠足、爬山、採菜、耕耘花園,特別是姊妹團契和更新團契,烹調美食送給大家。這就是“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的具體實踐:因著神的信實在我們中間,我們以信神愛人的生命,活出了福音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