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June 2020
六月第三週讀經
–辛立牧師 這兩週閱讀的經文是詩篇。這卷書有150篇詩歌,內容包括、涵蓋的範圍很廣;任何一首詩都可以做為“讀經心得”的素材。所以,我就不進入細節,而是從詩篇的整體結構,來看卷書的核心內容;幫助大家在閱讀時,抓住聖經要啟示給我們的中心。 按照希伯來聖經的編排,150首詩篇被分5部分;基督信仰尊重這一傳統,也用5卷書來排列整卷詩篇。我們從每卷書的最後一篇詩歌的結束句,來看整卷書用什麼主題銜接: 第一卷書是從第1篇 – 第41篇。41:13節是:“耶和華以色列的神是應當稱頌的,從亙古直到永遠。阿門!阿門! 第二卷書是從第42 – 第72篇。72:19-20節是:“他榮耀的名,也當稱頌,直到永遠;願他的榮耀充滿全地!阿門!阿門!耶西的兒子大衛的祈禱完畢。” 第三卷書是從第73篇 – 第89篇。89:52節是:“耶和華是應當稱頌的,直到永遠!阿門!阿門!” 第四卷書是從第90篇 – 第106篇。106:48節是:“耶和華以色列的神是應當稱頌的,從亙古直到永遠。願眾民都說:阿門!你們要讚美耶和華! 第五卷書是從第107篇 – 150篇。150節是:凡有氣息的都要讚美耶和華。你們要讚美耶和華。 每卷書的作者、歷史背景、時代特點都不同;每首詩歌的內容也不盡相同。有些是在痛苦中、有些是在喜悅裡。有些是在抱怨、有些是在期盼。有些是君王所寫、有些出於祭司之口。有些是在大衛王朝盛世,有些是被擄的異地他鄉。環境不是不讚美的理由;個人得失不是不唱詩跳舞的藉口。因為耶和華的名本是當稱頌、讚美的;我們的讚美是和我們的生命密切聯繫在一起的。 所以,傳統的希伯來聖經標題是 tehillim;就是“讚美”的意思;這比我們現在所用的標題更合宜。我們所用的“詩篇”,是從英文書名 Psalms 而來;這是從希臘文翻譯希伯來聖經時所用的 Paslter 而來。主要是來自許多詩歌的副標題:弦樂器。 我們從“讚美”這個主旋律來咏唱、理解詩篇,會幫助我們在不同環境中,不因自己的心情、境遇和壓力,失去讚美神的福分。我們就從第一卷書的最後一篇詩歌,來看詩歌作者,從讚美中和神建立密切的關係。 詩篇41篇的作者是大衛。詩歌的主題是:“眷顧貧窮的有福了;他遭難的日子,耶和華必搭救他。”這裡表達了一個深刻的思想:眷顧貧窮者的人,會不會遇到艱難困苦、會不會遭難?聖經沒有避開“義人也會受苦”的真實性。義人會受苦;眷顧貧窮者的人,善行不僅暫時得不到善報;而且會遭遇苦難和逼迫!在苦難中,不僅他的敵人、甚至“連我知己的朋友、我所依靠,吃過我的飯、也用腳踢我”(41:5-9)。 在絕望中,大衛王求告神:耶和華啊,求你憐憫我 。。。你因我的純正,就扶持我,使我永遠站在你面前。耶和華以色列的神是應當稱頌的,從亙古直到永遠。阿門!阿門! 詩篇是從最基本的因果關係開始,論述善、惡的回報。起點是:善人所行的善,必定使得他凡事順利,他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葉子也不枯乾。惡人所行的惡,必定使他凡事不順:他像糠秕被風吹去。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善有惡報、惡有善報。當這樣的事情發生時,是因為沒有神?是因為神不公平?還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有更深的關係?在善惡、順逆等各種情況中、神有更高的旨意? 按常理說,對君王而言,保護軟弱者是他的責任;保護貧窮者的君王必定得到人民的擁戴。同時,君王在苦難時、哪個人敢“設計謀害他、用腳踢他”?君王不是可以隨己心,任意賞善罰惡嗎?從歷史書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大衛嗎? 詩篇從另一個真實的角度,向我們描述了一個“仁慈到了軟弱地步”的大衛王。特別是“連我知己的朋友,我所倚靠、吃過我飯的,也用腳踢我”,被主耶穌直接引用:“現在要應驗經上的話,說:同我吃飯的用腳踢我。”(約翰13:18)我們看到在十字架上被掛的“被賣君王”。 弟兄姊妹們,詩篇從人心的深處,告訴我們一個事實:在世界上最有權柄的人,即便如大衛王,即便如“道成肉身”的主耶穌,都遇到了軟弱者、貧窮者、無權勢者常常遇到的問題:因困境而無奈、因軟弱而被最親近的朋友出賣。 靠誰呢?只有讚美耶和華,依靠他的慈愛和誠實。因他本為善、他的慈愛永遠長存。“耶和華啊,求你憐憫我!求你因我的純正,就扶持我,使我永遠站在你面前。耶和華以色列的神是應當稱頌的,從亙古直到永遠。阿門!阿門!” 求神賜給我們讚美神、依靠神的智慧!阿門、阿門!
約伯記讀經心得
— 辛立牧師 約伯記是舊約聖經中最難讀的一卷書。我們今天從讀者的角度,來簡單的介紹閱讀時、應注意的一些基本常識。比如,將自己放在什麼位置來閱讀這卷書。 約伯和亞伯拉罕等先祖,生活在同時代;但他的族群不屬於神的選民。聖經對約伯的評價,是聖經人物中少見、且極高的。耶和華在和撒旦對話時,特別強調:“你曾用心察看我的僕人約伯沒有?地上再沒有人像他完全、正直、敬畏神、遠離惡事。”神對約伯的信任,甚至將約伯所有的財富和他的身體,交在撒旦的手中,允許撒但無故的摧毀約伯。神要通過約伯的見證,向世人證明,即使約伯失去了一切,仍然持守他的純正;即使約伯被人輕蔑,仍然以耶和華作為生命的核心。 所以,當我們遇到任何苦難時,將自己所放的位置,決定了我們對約伯記的準確理解。如果遇到的災難,是我們自己犯罪的結果,就不要簡單的把自己放在約伯的位置。如果我們遇到的試探,是來自世界的誘惑和自己的軟弱,就不要做簡單的類比。如果我們所遇到的苦難,是為主作見證,求神讓我們像約伯一樣,尋求主的面,並且持守信仰的純正。 擺正自己和聖經的位置,對理解書中約伯和三位朋友的對話,很重要。因為這三位朋友的許多論述,是正確的。但是,針對約伯的實際情況,卻不一定合適。因此,耶和華向約伯顯現後,對最年長的以利法說:“我的怒氣向你和你的兩位朋友發作,因為你們議論我,不如我的僕人約伯說的是。”約伯的三位朋友對神的議論,在某種程度上是不錯的。但他們對神的議論,不如約伯的認識更準確、更深入。我們來看他們“對人的認識”: 以利法說:必死的人豈能比神公義麼?人豈能比造他的主潔淨麼?主不信靠他的臣僕,並且指著他的使者為愚昧。何況那住在土房,根基在塵土裡,被蛀蟲所毀壞的人呢?早晚之間就被毀滅;永歸無有,無人理會 。。。。。你且呼求,有誰答應你?諸聖者之中,你轉向哪一位呢?他帳篷的繩索豈不從中抽出來呢?他死且是無智慧之死 。(4:17-21) 從“道德論”來看,以利法的認識有道理;因為人是有瑕疵的、無法和神的聖潔相比。從“本體論”來說,人是有限的;必定會死,這也不錯。但從“創造論”和“救贖論”來說,人是寶貴的;神對人類的救贖,不僅是確定的、且付出極大的代價。對此,以利法對神的認識,就不如約伯的認識完備。 約伯說:人算什麼?你竟看他為大,將他放在心上;每早鑒察他,時刻實驗他。你到何時才轉眼不看我,才任憑我嚥下唾沫呢?鑒察人的主啊,我若有罪,與你何妨?你何以我當你的箭靶子,使我厭惡自己的生命?為何不赦免我的過犯,除掉我的罪孽?(7:17-21) 約伯對神、對人的認識,突出了人和神的救贖關係;神看人為寶貴;神掌管人的一切。這是非常寶貴的聖經真理。“我曾有罪,與你何妨?”是比較難理解的句子。最妥當、比較全面的理解是:人雖然犯罪,但對神的聖潔、公義、至聖、至善、完全、超越性來說,是不會產生任何損傷等負面影響;因此,約伯說:“我曾有罪,與你何妨”。這是非常深刻的神學思想。 有不少人認為,人犯了罪,就會使神的榮耀“受損”;其實,那是過分誇大了人的作用。即使人類犯了滔天大罪、即使這個地球因為人的犯罪被毀滅、或者人自相殘殺用原子彈毀滅一切、或者瘟疫橫行人類滅絕;都無損於神的榮耀本體;只能有損於人。約伯把這個“界線”看得很清楚。從“本體論”和神的“超然性”而言,這是完全正確的。 但是,人又是寶貴的:“人算什麼?你竟看他為大,將他放在心上。”從救贖論來看,這是非常正確的。這和以利法“人沒有任何價值”的看法,形成明顯的對比。 約伯對人的認識,和詩篇第8篇中大衛的讚美,是完全一樣的:“我觀看你指頭所造的天,並你所陳設的月亮、星宿,便說:人算什麼,你竟顧念他?世人算什麼,你竟眷顧他?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點,並賜他榮耀尊貴為冠冕。你派他管理你手所造的,使萬物 。。。都服在他的腳下。”(詩8:3-9a) 對詩篇第8篇,希伯來書這樣解釋:“只是如今我們還不見萬物都服他;唯獨見那成為比天使小一點的耶穌,因為受死的苦,就得了尊貴榮耀為冠冕,叫他因著神的恩,為人人嘗了死味。。。要領許多的兒子進榮耀裡去。”(希伯來書2:5-10) 約伯因著對人和神關係的深入理解,他就會不停息地尋求神更深的旨意。所以,他會在絕望中問神:“為何不赦免我的過犯,除掉我的罪孽?”並且隨著對神更深刻的認識,可以說到:“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末了必站立在地上。我這皮肉滅絕之後,我必在肉體之外得見神。”(19:25-26) 所以,當我們在“人論”上有正確的認識:人是神造的,有神的形像和樣式;卻被古蛇欺騙,犯罪墮落;但是,神的救贖恩典從來沒有離開人類。因此,我們對救贖恩典,就有全面的認知: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本有神的形像,卻為我們降生馬槽,成為人的樣式。他活出聖潔無瑕的生命,卻被釘在十字架上,擔當我們的罪。但他從死裡復活!我們的救贖主活著!他要使歷世歷代蒙恩得救的信徒,成為新的創造,進入他的榮耀。 因此,我們遭遇的景況如果和約伯一樣,是神將我們放在苦難中,來見證信仰的真實;讓我們從約伯記中,得到鼓勵和幫助。如果我們遭遇的景況和約伯不完全一樣,是犯罪使我們陷入絕境,約伯的三位朋友所說的不少話,對我們就很有針對性。 我原想將約伯記中的有些重要論述,放在“範疇學”的角度來理解、敘述;因為太長,就等到2021年度讀經時,再寫“心得體會”了。大家也可以從自己的親身經驗中,進行深入的思考;將心得貼在“聖雅靈修群”。謝謝了。
動亂中的反思(2):公義、憐憫、謙卑
–辛牧師 因喬治。弗洛伊德事件引發的“黑人生命寶貴”運動,一個中心議題是用抗爭,伸張社會公義。基督徒所要追求的公義,和世人所追求的公義,在內容和方式有沒有相同、不同的地方?我將通過彌迦書6:6-8節的經文,分享我們當持守的基本原則。 我朝見耶和華,在至高神面前下拜,當獻什麼呢? 其可獻一歲的牛犢為燔祭麼? 耶和華豈喜悅千千的公羊、或是萬萬的油河麼? 我豈可為自己的罪過獻我的長子麼? 為心中的罪獻我所生的麼? 世人啊,耶和華已指示你和為善, 他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 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 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主同行。 第一,經文的歷史背景 彌迦是在約坦、亞哈斯、希西家年間事奉神;他的信息反應了希西家王宗教改革之前的社會情境。他指出執政者、首領、假先知的罪惡,要求認罪悔改,呼籲回到神的恩典和公義中;預言將要來的救主。這和我們最近閱讀以斯拉記、尼希米記、以斯帖記的歷史背景不同;被擄歸回後的猶太人,失去執政者的地位,也失去了在社會層面落實公義的權柄。 北美基督徒也同此,因為教會已經放棄以主導地位落實社會公義的權柄。我們秉持的社會公義,不被社會所認同和接納。基督徒自己呢?也常從政教分離的角度,把聖經的核心觀念留在教會範圍內。在公開譴責明顯罪惡上“失聲”,在高舉十字架真理上“失光”,已經成為許多教會的現狀,對此,我們要有所瞭解。 第二,以神的“給”和神的“要”為標準 先知彌迦從“我朝見耶和華、在至高者面前跪拜、獻祭”,開始和神建立關係。先知一連用了5個問句中,包括了燔祭、感謝祭、贖罪祭、贖愆祭。他用了希伯來文學中最常見的問句;看似詢問,其實是強調更深的肯定:這些從人開始的朝見、跪拜、獻祭,無論獻的在多、在寶貴,都不能得到神的悦納。和神建立關係,永遠是從神自己、從神的標準開始。這是最重要的方向;這個方向錯了,一切都錯。 第三,神所“要”的行為和品格是有順序 神和人建立關係,是從先“給”後“要”開始,並且是有順序的。起點:“世人啊,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善”是聖經中第一個出現的道德倫理概念: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好”和“善”是同一個字,基本含義是“賞心悅目”。在創世紀中,聖經連著用了7個“神看著是好的、甚好的”,來描述在他心中眼裡所喜悅的被造物。所以,善、好、賞心悅目,是從神的眼中看,從神的標準定立的。那就是萬物與神關係的和諧;人與神關係的和諧,人與人關係的和諧,人與物質關係的和諧。這一切的和諧,都是以和神的關係為起點、為基礎、為歸宿。 這個標準,耶和華神已經指示給了世人:通過創造,世人應該知道神的存在,無可推諉。通過良心,世人應該知道最基本的普世道德,無可推諉。通過聖經,基督徒應該知道神的特殊恩典,無可推諉。在這個“給”的基礎上,神也是“要”回應、“要”回饋的。 只要你行公義的“行公義”,直譯to do justice – 將公義做出來;這主要是針對個人的行為要求。在彌迦書中,對不公義的行為描述的很具體:非義之財、不公平的天平、詭詐的砝碼、滿行強暴,說謊言等。行公義就是以公義的心和行為積攢財富、用公平的天平砝碼交易、和平待人、誠實無偽。 好憐憫側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特別是針對群體社會中弱勢群體的心和行為。聖經反覆強調,神讓富人、窮人共同存在於這個世界之上,是為了操練富人行善、憐憫的心。因為向窮乏人,特別是孤兒寡婦不求回報的施捨,是替神借貸。聖經從來不提倡“劫富濟貧”式的“替天行道”。 行公義、好憐憫的人,也比較容易自負和驕傲。因此,人與人之間的善行,必須放在神和人的關係中: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主同行 – to walk with your God。行公義、好憐憫的行為,必定要從謙卑的心中發出。這三個特質,都是經由與神同行持守的。所以,與神同行是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之心的關鍵。 小結:神對世人,先給後要:先將“何為善”和他的“善”給了我們。並且要我們有個人的回應:行公義。不在個人生活中行公義的人,會用自己的標準和暴力的方式,評判、攻擊別人。即使靠自己行了公義,進入群體生活時,也缺乏憐憫軟弱者的心。按照神所指示的善活出公義的行為,就會繼續在憐憫心上成長,並且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因為我們靠著恩典蒙恩;靠著恩典成聖。 第四,具體應用 美國是移民國家,移民組成決定了政治、文化特色。早期移民來自西歐,民眾信仰傾向於基督教,政治採用三權分立的民主體制。政教分離的“基督教”提倡:信仰屬於個人的事情,公眾事務由民主體制來落實。隨著新移民增多,美國早已成為“多元文化”的國家。基督教只是其中一個文化因素。所以,由早期教會直接影響政治潮流、國家走向,逐步成為教會間接介入公眾事務。比如,現任副總統彭斯是基督徒,但他不能以信仰作為處理國家事務的準則。基督信仰是個人的“私事”,已經成為“定規”。 以“黑人生命寶貴”為口號的運動發展到現在,從造成的破壞中,我們可以看到以“無神論”為起點的“無政府主義”,直接衝擊以“多元文化”為特點的美國公眾生活。除了合法表達個人訴求的遊行被暴力挾持之外,喬治。弗洛伊德的葬禮,也表現出同樣的特質:喬治本人是否基督徒已經不重要,但葬禮要在教堂,主持人也是牧師;信息卻完全脫離基督教的基本道理;充滿了政治因素和冤冤相報的仇恨。 自稱純正信仰的基督徒在這一衝擊中,意見也會不同。當威脅遠離我們時,我們空談的多。切身利益受到威脅時,我們的焦慮多。自身利益和自我中心,給我們戴上了有色眼鏡。取掉基督徒盲點的唯一方式,是神的話。 行公義、好憐憫,離不開明白神已經告訴我們的“何為善”;離不開“以謙卑的心與你的主同行”。這是在教會群體生活中,每一個基督徒都應有、並在同心合意中表現出來的“群體素質”。這樣的共同性越強,我們群體見證的共同力量就越大。這樣的共同性越弱,我們的見證就只能在個人層面。 如果我們的見證在群體層面,言行一致的表達出來,我們就可以用直接的形式:向新聞、向政界、向全社會直接呼籲:認罪悔改信福音,從繼續犯罪的滅亡中歸向神。甚至行使“公民抗爭權”,上街和平遊行,要求公義具體落實;散盡家產,憐憫弱勢群體。然而,教會已經沒有這樣的能力了,教會在很大程度已經被世俗同化了。 比如,前天議長波洛西引用了傳道書的經文,提倡“醫治有時”。昨天,Rick 牧師就用這段經文呼籲:讓我們來醫治吧。沒有人敢在公眾場合直接呼籲:讓我們國家徹底認罪悔改,脫離同性戀的罪惡、脫離婚外同居的罪惡、脫離極端物質主義的罪惡、脫離拜假神的罪惡,在主耶穌基督裡,歸向創造天地萬物的獨一真神。 作為群體,教會在公開譴責明顯罪惡上“失聲”,在高舉十字架真理、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隨主的生命中“失光”,基督徒“行公義、好憐憫”的見證,在大多的情況下,只能停留在個人層面;或者在教會之內了。這雖然是不應該的,卻是現實。 在個人應用層面的起點:不要同流合污,不要用追求公平、公義為口實,參加可能引發暴亂的示威遊行。不買搶來的便宜名牌包,不在罪上與罪人有份。在家裡,管好我們的孩子、勸告我們的大學生,不要用抗爭的方式和政府對抗;學習保護自己。在教會內,體諒軟弱的肢體,容納不同意見;不因觀點差異爭吵,造成教會分裂。 在生活上不追求奢侈;將結餘的錢財通過不同方式,支持弱勢群體。用個人全方位的見證,傳揚純正的福音,並且先從家裡開始。有可能的話,安慰那些保護社會秩序的警察;支持受到疫情、動亂影響的個人。 常常禱告,讓我們不為作惡的心懷不平。以致作惡。最大的惡,就是在險惡環境中,失去對神的信心。這是我們要常常互相勉勵的。求神保守看顧我們的心和日常生活。
動亂中的反思:末世的常態
–辛立牧師 5月25日發生在明尼蘇達州明尼波里斯的喬治。弗洛伊德悲劇,至今已經8天了。週二牧長晨禱會上,牧長建議,我們教會應該針對這件事,進行合乎聖經的教導。我主動承擔了這一責任。但開始寫作時才發現難度,因為就事件本身來說,人們的看法差異太大。 比如:事情的起源,是一位用假鈔買煙,報警後因拒捕引起突發性死亡;還是白人警察面對手無槍枝的黑人公民,泛用刑法造成的蓄意謀殺?死亡的原因是心臟病錮疾和毒品的連鎖反應;還是警察用膝蓋壓迫對方脖子過久造成的窒息? 比如:因此引發美國各地“黑人生命寶貴”的運動,遊行者應該以和平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公義的要求;還是以打砸搶燒、襲警為目的,推翻現有政治體制。誰的生命不寶貴?據統計,加州近10年來,因警、民衝突引發死亡的,43%是拉丁裔;30%白人;20%黑人;7%屬於其他族裔。全美國範圍內,每年在執法過程被殺的警察,80%是白人警察;而槍殺警察者,60%是非裔。維護社會治安、保護寶貴生命的途徑是什麼? 比如:川普總統發布新聞之後,徒步走到被燒的教堂,手中拿著聖經,倡議宗教自由;卻遭到基督教界的批評:為什麼不進去禱告?眾議院議長波洛西也拿起了聖經,引用傳道書3:1-8節的經文,強調“醫治有時”:現在是醫治的時刻。如何遵行聖經,以什麼原則來解決社會矛盾,大家似乎都難以達成共同的標準。 我們的信息是從媒體得到的。看不同信息來源,比如看CNN、或者看Fox News,會得到不同的結論。而選擇哪個新聞節目,也代表了我們的政治傾向。面對這一切差異,基督徒最基本的共同立場應該是什麼?我們是求同存異呢、還是各持己見?是求異無同、保持後現代沒有絕對真理的思維方式呢?還是以聖經的核心原則,作為我們對社會的認知?針對這些難點,我將從“末世常態”的角度,分享我的看法。 第一,主耶穌對“末世”的教導 主耶穌從耶路撒冷出來,“在橄欖山上坐著,門徒暗暗的來說:請告訴我們,什麼時候有這些事?你降臨和世界的末了,有什麼預兆呢?耶穌回答說:你們要謹慎,免得有人迷惑你們。因為將來有好些人冒我的名來,說‘我是基督’,並且有打仗和打仗的風聲,總不要驚慌,因為這些事是必須有的。只是末世還沒有到。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多處必有饑荒、地震。這都只是災難的起頭。”(馬太24:1-8) “末世”是指主耶穌第一次降臨和第二次降臨這個歷史時期,橄欖山的預言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是對整個“末世”時代的論述,特點是:有人要冒著基督的名迷惑信徒,這是異端和純正信仰之間的矛盾。有打仗和打仗的風聲,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這是國家、族群、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多處有饑荒、地震,這是被破壞了的自然和人類之間的矛盾。 這些不是“末世”來到之前的特徵,而是“末世”本身所具有的特徵。 第二部分是“你降臨”、就是主耶穌第二次降臨時的特徵。這是指“末世”結束、主第二次降臨,具體時間沒有人知道;主耶穌甚至說,連他自己都不知道。但其徵兆卻是非常明顯的:“閃電從東邊發出,直到西邊,人子降臨也要這樣 。。。日頭就變黑了,月亮也不放光;眾星要從天上墜落,天勢都要震動。”(太24:27-29) 對“末世”普遍現象的誤解,使基督徒在看到戰爭、饑荒、地震、國攻打國、民攻打民的現象發生時,就開始說:“末世到了。”其實,這不是“末世”到了;這些現象是“末世常態”。因為對“末世常態”的誤解,人們也會產生三種“樂觀主義”認知。 第二,誤解“末世”產生的樂觀主義 (1)宗教的樂觀主義:自從康斯坦丁皇帝承認基督教合法化,教會進入“基督教王國”時代。教會認為:神的國度可以在地上完全實現;這一觀念成為流行千年的宗教樂觀主義。教會相信,藉著大公教普世拓展,世界會越來越好;並進入天國。這樣的樂觀主義潮流,被教會腐敗、政教合一等弊端所證實、被黑死病衝擊;並引發了路德宗教革命。隨著政教合一的宗教權柄失勢,宗教樂觀主義也逐步衰微;但從未消失。 (2)科學、民主、自由帶來的樂觀主義 路德宗教改革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在西歐版圖內獨立國家的興起,並伴隨著科學發展而形成的科學主義、工業革命、民主國家,和思想革命潮流。這一歷史階段形成了科學樂觀主義:科學發展無止境,可以解決人類一切的問題。形成了民主自由樂觀主義:由民主自由建立的政治體系,是人類社會的頂峰,可以解決人與人、國與國之間一切的矛盾。然而,隨著兩次世界大戰,這樣的樂觀主義被打碎。但對教會的影響從未消失:用科學主義解釋聖經,用民主自由意識滲透教會治理成為趨勢。 (3)全球化的樂觀主義 二戰以後,隨著老牌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衰微,世界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前30多年的變化,凸顯在國家獨立運動的興起。後30多年的變化,伴隨著信息革命的拓展,工農業產業的重新分布,國與國之間聯繫加強;全球化成為一股樂觀主義思潮:只要趕上這股潮流,新興國家就會彎道超車、取代原有的發達國家。世界會變得越來越好,人類可以和平共處的生活在這個世界村裡。教會也從傳統宗派衰微,過渡到大型教會興起;只要做大做強,就能領導發展潮流。削弱聖經核心真理、與世俗同流合污,享樂主義、成功神學成為許多大型教會的特點;也為不少中小型教會效法。 第三,回到主耶穌對“末世”的教導 主的門徒也被宗教外表的輝煌所迷惑,他們讓主耶穌看殿宇。然而,主的教導將門徒引入 “末世常態”,他說:“那時,人要把你們陷在患難裡,也要殺害你,你們要為我的名被萬人恨惡。那時,必有許多人跌倒,也要彼此陷害,彼此恨惡。且有好些假先知起來,迷惑多人。只因不法的事增多,許多人的愛心才漸漸冷淡了。唯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太24:9-14) 主耶穌教導門徒,離開聖殿的外在輝煌彰顯;並且特別用了兩個“那時”。第一個“那時”:因持守主名的緣故,你們要陷在患難中、被殺害、被萬人恨惡;這是指外部的環境。第二個“那時”:許多人跌倒,彼此陷害、恨惡;假先知起來、不法的事增多;許多人的愛心漸漸冷淡。這是指教會內部的景況。 在內外交困的“末世常態”中,信徒要忍耐到底,必然得救。主耶穌特別用了“這天國的這福音要傳遍天下(原文直譯)”。這福音,離不開主耶穌被釘十字架、埋葬、復活的核心真理。傳這福音的人,離不開為他受苦、被逼迫、被恨惡的生命。傳福音的內容和傳福音者之間,共同特點是:在險惡環境中,持守愛心中的受苦、受死和堅韌。 第四,聯繫實際 最近,發生在世界範圍內的大事很多:新冠狀病毒,國與國之間的爭鬥,香港的國安法,北美並延及世界的暴亂,糧食危機等等。有人說,這些都是人為因素造成的;但聖經說,這是末世的常態。有人說,發生在喬治。弗洛伊德身上的悲劇,可以通過正確的執政者解決,那是癡人說夢。有人說,警、民可以和平共處,那是一廂情願;因為警察不是空空的佩劍。有人說,基督徒通過禱告,可以消除民與民的攻擊、國與國的爭戰,那是宗教樂觀主義的遺痕。目前的現狀之所以產生,是人類被罪、罪孽、罪惡徹底污染的必然結果。這景況只能更壞,不可能更好。因為這是主耶穌所預言、所預定的。 在這樣的環境中,基督徒當盡的本分是什麼?首先要明白的是:我們只要傳揚主耶穌所說的“這天國的這福音”,就必然會被誣陷、被逼迫、被恨惡。我們所要當作的,就是不因外部環境的險惡,失去對神的愛心、對人的愛心;並且在堅忍中,存得救的盼望,用生命為主發光作鹽。 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所當盡的本分,就是不被社會思潮所左右,不相信人為的方案可以解決人類因罪所帶來的混亂。我們中間的共識或分歧,都當以聖經的核心教導為原則。這些天因喬治。弗洛伊德事件引發的動亂,是政治病毒、仇恨病毒的傳播;就像新冠狀病毒一樣,是人類罪惡的延伸。最好的方式是保持冷靜,增強自己的免疫力。 我們不應該參加任何形式的遊行,集會。不將代表強烈人文思潮的帖子轉來轉去。對有不同意見不進行過分的干擾和爭論,常常為他們、為自己禱告,求神將他的真理,矯正我們的思想。增強免疫力的方式是:明白主耶穌對末世常態的教導,將主權真正交給神。並且學習在患難中的堅韌和順服。千萬不要因為爭論,傷害教會中的正常交流;不要因為人為的矛盾,削弱教會的免疫力。求主賜給我們力量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