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心得-2020-11-29

— 辛立牧師 本週我們閱讀聖經的最大部分是保羅的“羅馬書”。“羅馬書”的內容豐富,按照新教自馬丁路德以來的傳統,我們常以“因信稱義”來歸納本書卷的核心內容。近幾十年來,因著對“羅馬書”更廣泛的研究,其主題被描述為“神的福音”:“就是神在耶穌基督裡所顯明的福音,因著神的信實和人的信心,使不義的人得著神的義;在聖靈感動中活出神的義”。這樣的歸納包括了歷代神學家所討論的因信稱義、神義論、神大能的福音和在聖靈中稱義和成聖的完全性等內容。 “羅馬書”的確可能有超過一個的主題: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在這幾個明確的主題中,找出經常重複的要旨。不過,我們若要刻意挑出一個主題,“福音”可能是一個合理的建議。“福音”這個字詞和它的同源動詞“傳福音”,在我們期望找到核心主題的書信框架 – 即羅馬書的語言和結論部分 – 都佔有重要的位置。(卡森&穆爾:21世紀新約導論) 從“福音”是羅馬書主題的歸納,我們來看這卷書開宗明義的宣告:“耶穌基督的僕人保羅,奉召為使徒,特派傳神的福音。這福音是神從前藉眾先知,在聖經中所應許的,論到他兒子我主耶穌基督:按肉體說,是從大衛的後裔生的;按聖善的靈說,因從死裡復活,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1:1-4) 使徒保羅以“耶穌基督僕人”的身分傳“神的福音”,以此表明了福音的核心,就是神在耶穌基督裡的全備恩典和恩惠。這“福音”是貫穿於整本聖經的啟示:從舊約眾先知的預言,到新約耶穌道成肉身、受死和復活。福音最核心的內容就是:來的是誰? 對“來的是誰”的正確、不動搖的回答,是聖經、特別是新約中始終如一的表述;歷代教會也將其稱為:“所有早期基督徒作者都同意的神學框架”。這從主耶穌受難後50天,就是升天後10天,使徒彼得在“五旬節”的講道、四福音書、所有的書信,直到使徒約翰的“啟示錄”,都明確、一致性地啟示:耶穌是基督,從肉身上說是大衛的後裔(完全的人性),從死裡復活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完全的神性);在十字架和復活的救贖大能中、神賜下聖靈,使我們可以與神恢復和好的關係中,認識主、效法主、傳揚主、榮耀主;活出榮神益人的新生命。 既而,從“來的是誰”必定進入“他來做什麼”:“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人 。。。因為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1:16-17) 福音本是神的大能,福音是屬神的,是神的屬性和能力的完全彰顯;這突出“福音的客觀真理性”:福音信實、真實的客觀屬性是超然的,是不以人的意志、想法、意願、是否相信等因素而改變。即便世人仍然被罪惡纏繞、不相信福音、抵制福音、逼迫傳福音者,福音的大能並不會因此而削弱。這就是客觀真理的永恆性和穩定性。 神在耶穌基督裡成全的福音,目的是“要救一切相信的人”;只有相信神在耶穌基督裡已經成就的客觀信實,對這一客觀信實做出“信心的回應”,這是“主觀信心的回應”,就必“得救”。只有相信福音的人,只有相信耶穌基督是唯一救贖的人,才能得救。 所以,“得救”不是從人開始的;“得救”永遠是從神開始的。因為人心會改變、人也會根據自己的需要和環境改變神的福音。人只有在神所成就的信實的基礎上,做出和福音內容相同、相應的信心回應,才能得救。這是保羅要表述的明確道理:得救的人以神的信實為基礎;從心中相信和口中承認來表述,就會明白“神的義”。正是在此基礎上,教會曾以“神義論”來總結羅馬書:神在耶穌基督裡顯明的義、公義、仁義(righteousness),在這福音中顯明出來,並且使神的義成為人的義。 那麼,“義”的具體含義是什麼呢?當我們理解義、公義、仁義時,常常會側重於可見的行為。其實,從這個希臘字的原意,包括承接希伯來思想,“義”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合宜的關係”:福音表明了神的義,就是表明了神在耶穌基督裡,要和人類建立合宜的關係、和好的關係,就是救贖主和被救贖者的關係。 對“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 – a righteousness that is by faith first and last”的具體所指是什麼?對此,我根據不同解經學者的討論,是這樣理解的:這裡的“信”是一個完整的概念,它包括了“神的信實”和“人的信心”。“神的義”在福音中會成為“人的義”,所有得救的基督徒都被稱為“義人”:“義”的基礎是“神的信實”,這是首先的、是最重要、是first。同時,神的大能必定引發“人以信心回應”,這是結果、是重要的,是last。從神開始的first必定引導人回應的last。因此,神在耶穌基督裡所成就的“義”就成為所有門徒的“義”:義人必因信得生。 保羅這樣的教導和我們每一位基督徒有什麼真實的關係呢?首先,我們的信仰一定要從純正的福音開始:在耶穌基督裡向世人彰顯,我們得以與神恢復和好、合宜、義的關係,成為神的兒女,活出聖潔的生命。在感恩的時刻,最使我感動的,就是我們教會已經從新冠病毒引發的關鎖、隔離中走出來:大家一起去遠足、爬山、採菜、耕耘花園,特別是姊妹團契和更新團契,烹調美食送給大家。這就是“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的具體實踐:因著神的信實在我們中間,我們以信神愛人的生命,活出了福音的美好!

讀經心得-2020-11-20

— 辛立牧師 以前學習、閱讀“新約書信”,常常按照新約的編排順序,從羅馬書開始、接著是歌林多前後書,如此等等。近些年來,學習“新約書信”的方法,在閱讀順序上有所改動:我所在神學院的一位老師教導我:以“使徒行傳”為內容和時間順序,把“書信”放在歷史進程中。這樣的方法,使我在閱讀聖經時,對書信內容的連貫性,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比如,我在閱讀“使徒行傳”時,就對彼得在耶路撒冷最早、最重要的三次講道(五旬節的講道、在美門醫治瘸腿後的講道、在公會受審的講道),進行了總結和歸納。我們知道,這三篇講道是最早寫成的“新約書卷”。因為這些講道離主耶穌受難、復活、升天的時間最接近。這時,所有的福音書、或者系統講解耶穌生平的著作都沒有開始寫作;包括保羅還不信主。這些講道的內容,是聖靈降在使徒們、特別是降臨在彼得身上之後,最明確、準確的第一手見證史料。 將彼得這三篇講道的核心神學思想進行總結、常常思想,進而對聖經有更廣闊的認識:由此向前看的書卷是“馬可福音”。因為根據教會傳統,馬可福音是根據使徒彼得的講道編輯而成,是對初期教會最系統的教導。彼得最早的講道,就是馬可福音的基礎和框架。 由此向後看的書卷就是“彼得前書”。因為彼得在講道中的神學基礎上,經過數年牧養教會的實踐印證,寫給後來面臨被逼迫的諸教會時,彼得講道中穩固、明確的核心神學基礎,就落實在教會生活的實際應用上。這樣,我們就會對聖經有新的、連貫性的、更深入的了解。 比如,彼得在主耶穌復活、升天的50天之後,在五旬節的第一次講道中,對“耶穌就是基督、是主”做了非常清楚的表述,並且回答了耶穌在世時所提出的最後一個問題:“耶穌在殿裡教訓人,就問他們說:文士怎麼說基督是大衛的子孫呢?大衛被聖靈感動說:主對我主說,你坐在我的右邊,等我使你的仇敵作你的腳凳。大衛既自己稱他為主,他怎麼又是大衛的子孫呢?”(可12:35-37)對這個問題,當時有的聽眾不愛聽;有的聽眾雖然愛聽,卻不完全明白。 然而,在五旬節時,彼得被聖靈充滿,就能回答大衛被聖靈充滿時所預言、以及眾人沒有被聖靈充滿所不明白的問題:“大衛並沒有升天,但他自己說:主對我主說,你坐在我的右邊,等我使你的仇敵作你的腳凳。故此,以色列全家當確定知道,你們釘十字架的這位耶穌,神已經立他為主、為基督了。”(徒2:34-35)主耶穌即是大衛在肉身上的子孫,更是大衛沒有出生之前,與神同在的主。在聖靈感動中,主耶穌完全的人性和完全的神性,已經被使徒彼得所了解。 在同一篇講道中,彼得對聖靈在救贖恩典中的作用,作了清晰的表述:“彼得說:你們個各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就必領收所賜的聖靈。因為這應許是給你們和你們的兒女,並一切在遠方的人,就是主我們神所召來的。”(徒2:38-39)領受神在耶穌基督裡所賜的聖靈,是我們得救的憑證和保證,是彼得在開始傳揚福音時,就有的明確教導。 幾十年後,彼得在他的“前書”中論到救恩,更加強調“聖靈”的工作在傳的人和聽的人身上,所表現出來的完整性:“那靠著從天上差來的聖靈傳福音給你們的人,現在將這些事報給你們。天使也願意詳細查看這些事。”(彼前1:12)而接受救恩的人,“就要愛慕那純淨的靈奶,像才生的嬰兒愛慕奶一樣,叫你們因此漸長,以致得救 。 。。你們來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靈宮,作為聖潔的祭祀,藉著耶穌基督奉獻給神所喜悅的靈祭。”(彼前2:2-5)在聖靈中傳福音靠著聖靈,在聽到福音時愛慕靈奶、建成靈宮、獻上靈祭,都是靠著父神在主耶穌裡賜下的全備救恩。 弟兄姐妹們,我們今天要明白聖經、活出聖經的教導,就要在聖靈的感動中,和聖經保持完全的一致性。首先,我們要知道耶穌基督是誰;並且在接受他所賜的全備救贖恩典中,靠著聖靈明白真理、靠著聖靈渴慕真理、靠著聖靈活出真理、靠著聖靈見證真理。這是我們每一個基督徒所當要明白的。 聖經的奇妙,就在於它無誤地將神的道,通過主耶穌的“道成肉身”向我們展現出來。我們雖然活在這個悖謬彎曲的世界,但是,因為“那在我們裡面的比那在世界的更大”,我們完全可以戰勝來自世界的各樣侵襲、攻擊和攪擾。這樣的力量,就是通過神在耶穌基督裡的恩典,通過神的話(因為神的話就是神的靈),通過神的靈(因為神的靈讓我們明白神的話),通過弟兄姐妹們的群體生活,可以得到的。 弟兄姐妹們,堅持每一天的讀經禱告生活,堅持在神的聖經上扎根建造,堅持在聖靈的感動中有一顆對神清純愛慕的心,對人有一顆憐憫慈愛的心,是我們所當持守,並且常常彼此勉勵的。特別是在這感恩的季節,在我們迎接主耶穌降生的季節,求主的聖靈親自激勵我們、潔淨我們,裝備我們,靠著來自神的力量,見證神的榮美。

讀經心得-2020-11-15

— 辛立牧師 本週我以約翰福音的最後一章作為心得體會,和大家分享主耶穌復活以後、在提比哩亞海邊和彼得的對話。這是我們都很熟悉的經文,也是要常常思想、並對照自己生命真實光景的教導。 他們吃完了早飯,耶穌對西門彼得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agopy)我比這些更深麼?”彼得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philio)你。”耶穌對他說:“你餵養我的小羊。”耶穌第二次又對他說:“約翰的兒子彼得,你愛(agopy)我麼?”彼得說:“主啊,你知道我愛(philio)你。”耶穌說:“你牧養我的小羊。”第三次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philio)我麼?”彼得因為耶穌第三次對他說:你愛(philio)我麼?就憂鬱;對耶穌說:“主啊,你是無所不知的,你知道我愛(philio)你。”耶穌說:“你餵養我的小羊。”(約21:15-18) 傳統對這段經文的解釋,曾注重在耶穌用了兩個不同的希臘字來表達“愛”。在第一次、第二次詢問彼得時,耶穌用了agopy這個字:無私的愛、不求回報的愛;超越感情之愛;中文也翻譯為“真愛”。但彼得卻以philio這個字來回應:兄弟之愛,友情之愛。所以,耶穌在第三次詢問彼得時,就用了philio 這個字。或是因為彼得曾三次不認主,知道自己達不到agopy的愛;但卻一直沒有放棄過以philio 的愛來回應耶穌。因此,耶穌第三次也就用philio 層面的“愛”來詢問他。 近些年來,有些學者,比如 D.A. Carson 從使徒約翰用字特點和文筆風格上,分析耶穌所用的不同的“愛”時,沒有“兩層意義上的區分”。認為agopy 和philio表達的是同樣的“愛”。但這樣的歸納,和彼得自己書信中的表述,卻有不同。在後書中,彼得在表述“我們既脫離從情慾來的敗壞,就得與神的性情有分”時,說到了生命成長的逐步進深:“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識;有了知識,又要加上節制;有了節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有了虔敬,又要加上愛(philio)弟兄的心;有了愛(philio)弟兄的心,又要加上愛(agopy)的心。”在這裡,phiio 和agopy是有些區別的。 所以,在接受了主耶穌對我們全備的“愛”時,我們就當以同樣的“愛”回應他。但在當時,彼得知道自己在“不認主”的這件事上,沒有做到agopy 的“愛”;主耶穌也體貼他的軟弱,就用philio 的“愛”要求他。雖然在理解這兩個文字的字義上,我們可能有不同的側重點,但有一個核心原則是不變的:我們只有愛主,才能事奉主;主對我們事奉他最重要的、可見的要求,就是餵養、牧養他的小羊。 在三次詢問彼得時,主耶穌要求彼得對“愛”的具體回應,也特別用了:“餵養我的小羊”、“牧養我的小羊”、“餵養我的小羊”的重複。但在用字上,也分別以兩次“餵養”,包夾著中間的“牧養”。對這樣的用法,也有深層的解釋,比如李秀全牧師認為,“餵養小羊”是它們得以存活的最核心元素;沒有每天供養的食糧,無論是人、是牲畜都不能生存。“牧養小羊”是它們得以健康成長的因素:保護不受外來豺狼的吞噬、醫治自己的創傷等。福音書作者特地用“餵養”包夾“牧養”,突出的是用神話語的“餵養”,包夾著各類教牧事奉上的“牧養”;離開了在神純正話語規模上的“餵養”,任何形式的“牧養”都是不完全的。 小結:約翰福音將主耶穌對彼得的託付,放在其他福音書有關“大使命”教導的位置,就是為了突出我們在遵行主的使命時,離不開“愛”的前提和出發點:沒有對主的愛(無論是agopy 或是 philio),都不可能“餵養”、“牧養”主的小羊。“大使命”不僅包含著“使萬民作我的門徒”的命令,也包含著“你們要彼此相愛”的命令。離開了對主的愛、離開了彼此相愛的心和行動,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將失去方向;都將離開了主耶穌的心意。這是我們時時刻刻要儆醒的。 同時,我們每個基督徒都擔負著傳福音、並且餵養、牧養新信徒的責任;而要在這方面回應主耶穌的要求,我們自己首先要被餵養、牧養:這包括在主的純正話語上,也包括在教會的群體生活中。我們只有經歷過被主耶穌的愛觸摸、餵養、牧養的事實,我們才能成為愛主、愛主的子民、愛弟兄姊妹的人。這是主教導彼得的核心。 應用:我們的教會生活,不是從人的需要開始;而是從經歷過主耶穌的愛、以及對主的愛有積極的回應開始。可能我們和彼得一樣,暫時還不能以主耶穌愛我們的愛(agopy)回應他;但是,沒有愛(philio)的回應卻是不對、也是不正常的。這樣的愛,不僅僅要回應在主的身上,也必定要從我們彼此之間愛的生命中表現出來。現今的時代險惡,各種各樣不法的事情增多。正如主耶穌在橄欖山上的預言:“只因不法的事情多,許多人的愛心才漸漸冷淡了。”只有回到神純正話語規模的“餵養”上,回到神在教會裡以他豐盛恩典的“牧養”中,我們才能抵擋一切來自內外的內憂外患,我們才能為主打美好的仗! 求主賜給我們勇氣和膽量。

讀經心得-2020-11-08

— 辛立牧師 本週前三天讀經的內容是“路加福音”,後四天是“約翰福音”。雖然同是福音書,都是在傳揚主耶穌的故事。但從記載的內容和時間上,卻有不同的側重點。“路加福音”和“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被稱為“符類福音”或“對觀福音”,因為他們在記述耶穌的故事時,主要脈絡和內容大致相同:事奉的地點,前半部分在加利利,後半部分是耶路撒冷的受難週。因為內容相同,所以被稱為“符類福音”;因為可以相互參照、對比,所以被稱為“對觀、或合參福音”。 然而,“約翰福音”的主要脈絡則是以耶路撒冷為聚焦點;因此,主耶穌的許多教導和事工,沒有記載在“符類福音”書中。而寫作的結構,也不是按照“符類福音”的時間安排和順序;而更是參照舊約“創世紀”第一章中,“起初神創造天地”和“七天創造”為順序;特別突出在耶穌基督裡,神的新創造。 約翰福音第一章1-18節,也被稱為“全書的總綱”。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中的in the beginning,完全和希臘文的七十士譯本在翻譯希伯來聖經時,用同樣的希臘文字。“起初,神創造天地”,和“起初/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的連結,將“道”就是神,非常清楚的表達出來。接著,福音書作者用“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就是父獨生子的榮光。”將主耶穌就是道,就是神,更進一步表達出來。這是福音最重要的主題與核心。 弟兄姊妹們,我們所信的福音,如果離開了主耶穌就是與神同在的道、是與神同等的道、就是神自己的核心真理;我們所信的就沒有意義。同時,離開了主耶穌曾經“道成肉身”,住在我們中間的事實,我們所信和所當行的,就失去了真實的意義,就失去了與神和好的確定性。 “從來沒有看見神,只有父懷裡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更清楚的宣告主耶穌的神性。舊約聖經中的記述,似乎說“有人曾見過神”,如出埃及記中的摩西;但聖經也說過,沒有人能夠看見神仍存活(出33:20)。因為聖經不會自相矛盾的;因此,既然沒有人能夠看見神的真像,那些看見神的人,就只不過是看見神暫時在特定場合所採取的形象,並且要把看見者放在磐石的遮蓋下,保護起來。但“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已經將神顯明出來;見證人親眼看過、親手摸過的事實,宣告了基督信仰最可靠的保證。 使徒約翰在寫作這卷福音書時,教會已經歷了羅馬皇帝尼錄的大逼迫(主後54-68年);並正在經歷多米田的逼迫(主後81-96年)。羅馬統治者所強制性推行“敬拜皇帝”的規定,直接和教會堅持“基督是主、該撒不是主”教導相對立。所以,在約翰的著作中,充滿了為主作見證時,必須為主付代價的殉道精神。 在“道就是神”、“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的宣告中,約翰福音首先用“七天”所發生的事情,記述耶穌的事工;以此,和“創世紀”的“七天”相對應;完全的反應出“神的創造”和“神的新創造”。 第一天的記載,是從施洗約翰的見證開始:“我是用水施洗,但有一位站在你們中間,是你們不認識的。”施洗約翰為耶穌做見證。 第二天的記載,“次日,約翰看見耶穌來到他那裡,就說:看啊!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施洗約翰繼續為耶穌做見證。 第三天的記載,“再次日,約翰同兩個門徒站在那裡,他見耶穌行走,就說:看啊?這是神的羔羊。兩個門徒聽了他的話,就跟隨了耶穌。”並且在那天與主同住。施洗約翰繼續為耶穌做見證,並得到自己門徒的回應。 第四天的記載,“又次日,耶穌想往加利利去,遇見腓力”;腓力將拿但業介紹給耶穌,耶穌對他們宣告:“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你們將要看見天開了,神的使者上去下來在人子身上。”這是對雅各所做的夢的詮釋。雅各看見天開了,“有一個梯子立在地上,梯子的頭頂著天,有神的使者在梯子上,上去下來;耶和華站在梯子以上。”(創28:12-13)主耶穌是神和人建立關係的唯一道路。 第五、六天的行程,約翰沒有記載。按照“耶穌想往加利利去”,這兩天耶穌應該是在前往加利利的路上。 第七天的記載,“第三日,在加利利的迦拿有娶親的宴席。”這是“又次日”以後的第三天,就是施洗約翰見證耶穌是“神的羔羊”後的第七天。耶穌將水變為酒:“這是耶穌所行的頭一個神蹟,是在加利利的迦拿行的,顯出他的榮耀來,他的門徒就信他了。” 使徒約翰記載施洗約翰見證耶穌時,這七天之內所發生的事情,可以從三方面歸納:第一,耶穌是神的羔羊,是除去世人罪孽的。第二,耶穌是舊約預言的實現,是神和人之間唯一的道路(梯子)。第三,因為他是神,必定以行神蹟彰顯他的榮耀。 小結:福音書作者直接宣告主耶穌的屬性:他是太初的道,與神同在;是父懷裡的獨生子;以道成肉身、降世為人,將父神的榮耀彰顯出來。接著,作者用七天的記述,表明了主耶穌工作的屬性:他是神的羔羊,要以獻祭和犧牲的方式,除去世人的罪孽,恢復人和神的關係;並且用神蹟奇事彰顯神的榮耀,讓看見的人相信他。 應用:使徒約翰是在教會被逼迫、羅馬帝國強迫推行“該撒是主”的環境中,清楚的宣告:太初的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道成了肉身,充充滿滿的住在我們中間。任何險惡與逼迫的外界環境,都不能使我們與神的愛隔絕。因此,無論我們現在面臨的壓力有多大、艱難困苦有多深,我們相信:神在耶穌基督裡掌權的事實不會改變。求神繼續堅固我們的信心,為主耶穌做見證!